黄岩岛为什么一直让人关注?有些道理,很多人可能还没明白。

“黄岩岛现在在地图上是醒目的一个点,而它之所以叫黄岩岛,是1983年以后才这样定下来的。”
在过去,这里叫做“民主礁”,有些国家还习惯称为“斯卡布罗浅滩”。这个名字的更改,很关键。那一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生效,不同的命名带来了不同的意义。很快地,中国的地图用括号标注“民主礁”,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一直知晓并管理这里。

黄岩岛是不是真的“岛”?条文说的清清楚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显示:只有“岛屿”才能有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普通的“岩礁”是没这个资格的。岛屿的标准,就是“涨潮时高于水面,能支撑居住或者经济生活”。
黄岩岛的“南岩”,涨潮时还能看到陆地露出水面,这点其实满足了“岛”的自然条件。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注意到。
但关键还在于它的“经济生活”。一年四季,渔民渔船进出潟湖避风,靠着这一处地方保命谋生。大伙琢磨一下:“这不就是岛的经济生活吗?”黄岩岛在法律意义上,是名副其实的岛。

对比永兴岛,那里甚至能打到地下水,地质完全成型。这种地方,谁都不会说是“礁”,和黄岩岛还是能拉开差距。可是南沙的永暑礁、美济礁,分类就很严格了。涨潮水下无露头,填再多也是“礁”。官方资料从不乱叫名字,也不学日本韩国把“礁”说成“岛”。
守国际法的规矩,表里如一,很有讲究。其实,国际法在合适的时候,对自己也大有好处。关键时刻掏出来,能“辩经”撑住理。没必要总动用大量修建投入,站稳立场更重要。

“有人觉得,一定要无条件遵守国际法。”
有时候,做“模范国家”,意味着吃亏。规矩到底怎么来的、管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想真明白。
如此看来,保护黄岩岛的方式,也未必只靠大规模填造。“规矩”之下,有时候真正要的是位子、是安全,是用得其所。
回到国际条文。上面写得清楚,岛屿是什么,“人工岛”的定义是什么。人工岛指的是,本不是岛的,完全靠人工抬高造出来,“升级”为岛。黄岩岛,归根结底本就合格,填大一点,不会反被扣“人工岛”的帽子。
“本是岛,加高加宽就是改善条件,更宜居,不能因为更好了,反而不是岛。”

那么,别国会不会在国际法上较真?比如日本。从前它也把冲之鸟礁变成人工岛。处理方法,可以分三种:
“拿《波兹坦公告》第八条直接对比:日本能不能把冲之鸟说成自己的,不是自己说了算。”
或者,促进琉球独立,那些岛礁自有归属。最激进办法,技术上消掉小岛,什么归属不归属都没用了。

再看更大的国际视角。有国家几十年都没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还常常要求别国遵守。这个现象并不稀奇。对有些国家来讲,加入与否,权利和声音依然在。强大的国力是底气。目前,中国海军力量早不同以往。不想被法约束,也可重新“签单”。

其实,这一切都是围绕自身利益做选择。国际法更多是彼此制约的工具,主要是为实力不强的小国准备的。大国则会根据自身实际考虑怎么参与。
“有时候规矩是用来用的,不是单拿来受的。”
而真正决定黄岩岛归属和未来作用的,不仅是几条法律,更是实力和“用心”。

中国一直在稳定管控黄岩岛。地理、历史、现实条件在手,关键时刻也不怕掏出法条去讲理。地名的传承、渔民的生产生活,都是有根有据的事实。
看得远一点,也许有一天,气候发生变化,涨潮淹没“南岩”,黄岩岛就真变“礁”。那时候再做决定,也有实际根据。
人们关心的是未来怎么办,其实每一条路都可能成真。有法条约定,有实际措施撑底。问题如何解,终究看局势、看智慧。

黄岩岛会不会变成“另一个冲之鸟”,填还是不填,早就不是单一的选择题。有时不是硬修出来的名字,也不是靠纠缠定义去争取。随着时间和局势变化,岛还是礁、填还是守,终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