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南京10月3日消息(记者吕倩媛 见习记者李婕)在繁华喧闹的南京新街口西侧有一条小巷,名字叫小粉桥。拐进这个巷口,一栋青砖灰瓦的西式小楼静静矗立,门牌上的“小粉桥1号”并不起眼。88年前,这里是战火中的一座“诺亚方舟”,如今,它是仍在守护和平愿景的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走进院落,时间仿佛慢了下来。约翰·拉贝的半身雕像立在庭院中央,神情肃穆,目光如炬。青砖墙上爬满藤蔓,阳光透过枝叶,落下斑驳光影。

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婕 摄)
1937年冬,南京沦陷。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约翰·拉贝本可撤离,却选择留下。“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而且应该逃走吗?我认为我不能这么做!”他在日记中写道。他与二十多位国际友人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并出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这栋小楼,成为他在混乱中的坚守之地,也成为600多名难民的庇护所。
展厅里,《拉贝日记》的复刻本静静摊开,字迹清晰:“我虽然阻挡不住,但我起码可以做一个目击者。”展墙上,一张泛黄的安全区地图标记出不足4平方公里的区域,当年这片区域收容了约25万中国难民。拉贝以人道之名,与日军周旋,奔走呼号。历史在这里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可以触摸的细节与选择。

纪念馆展厅(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婕 摄)
“拉贝的选择,是一种人性的高度。”南京大学德语系大三学生张诗涵站在雕像前说。她是这座纪念馆的年轻讲述者,也是“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成员。这个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牵头的团队,汇聚了来自南大多学科、本硕博三个学段的青年学子,始终致力于以《拉贝日记》和约翰·拉贝等国际友人的故事为切口,深入挖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传播和平理念,促进跨文化交流。
她回忆起自己初读《拉贝日记》时的震动:“他写道,‘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他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觉得有义务留下来,能救一个是一个。”张诗涵和团队成员通过数字技术,开发拉贝主题网站、AI对话系统,用融媒体方式传播和平理念。“我们希望这段历史不只是被参观,而是被铭记、被思考。”
纪念馆主任杨善友介绍,如今的拉贝故居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和平教育的实践场。馆内志愿者来自中国、奥地利、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他们用多语种讲解历史,也组织国际科考与公益研学活动,让拉贝的精神跨越国界。“我们不只是保存记忆,更是在推动一种行动。”

奥地利志愿者进行志愿讲解(央广网发 南京大学供图)
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里都是重要的纪念场所。而“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则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仪式。杨善友说:“88年前,国际友人在这里巡逻救人;88年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再次携手走过安全区路线。这不是重复,而是传承。”
走出展厅,拉贝雕像的面容在树影中格外清晰。墙外是南京城的车流声,墙内是凝固的历史。时空在此交错,记忆与现实悄然对话。
“选择与人生、勇气与智慧、反思与铭记——这是拉贝精神留给今天青年的三个课题。”杨善友说。拉贝在极端环境中做出的人道选择,不仅是历史的一页,也是每个人面对困境时的镜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