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森林避暑的意义

把空调房换成林间风,拿萤火虫当睡前故事。这6处秘境均温22℃蚊虫稀少,带娃扎进绿野怀抱撒欢!
说实话,去年夏天我还跟老公争论来着,觉得带孩子出门太麻烦,在家吹空调多省心。结果娃整个暑假就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脸色苍白得吓人,去医院体检医生都说缺少户外活动。那会儿心里挺内疚的,就想着今年无论如何得带他出去走走,可又怕热怕晒怕蚊子,毕竟咱家这小祖宗皮肤一晒就起红疹。后来闺蜜推荐了几个森林避暑地,说那边凉快得很,蚊子也少,我还半信半疑呢。

第一次去是端午小长假,选了个离家不算太远的地方试试水。车开进山里那会儿,娃还嚷嚷着要回去玩游戏,我心想完了这趟又白折腾。谁知道下车那一瞬间,山风带着松树味儿扑面而来,凉飕飕的,孩子愣了几秒突然喊"妈妈这里好舒服",撒开腿就往林子里跑。我跟老公对视一眼,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憋了好久的一口气突然畅通了。林间小道踩上去软软的,都是落叶和苔藓,娃蹲下来捡松果,手指头沾满泥土也不嫌脏,还非要塞进口袋里带回家。我们沿着溪流走,水声哗啦哗啦的,他突然问我"妈妈小鱼会不会冷",我说不会啊,这水可干净了,他就挽起裤腿踩进去,冰得直跳脚又舍不得出来。
那天晚上住民宿,木头房子四周全是树,窗户一开虫鸣就钻进来。我本来还担心娃会闹着要空调,结果他裹着薄被子趴在窗台上数星星,嘴里念叨着学校老师教的星座名字。老公在旁边架手机想拍银河,折腾半天没拍成,娃反倒安慰他说"爸爸没关系,我用眼睛记住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趟来得值,比在家看一百集动画片都值。后来几天我们去了溪边捞鱼,去了山顶看云海,去了果园摘野果子,娃每天晚上倒头就睡,脸上的血色一天天红润起来。回程路上他说"妈妈我们下次还来好不好",我说好啊,咱们把附近几个森林都玩遍。

从那以后我就琢磨着,得把这些好地方好好整理整理,不能光自己知道。网上那些攻略要么太简单,要么全是广告,看着就头大。我想着咱普通家庭出门,最关心的无非就是凉快不凉快、蚊子多不多、娃能不能玩得开心、大人会不会太累。所以我专门挑了几个自己去过或者朋友强烈推荐的地方,气温都不超过23度,蚊虫确实少,关键是娃能撒开了玩。像黑龙江那个伊春,花岗岩石头群跟迷宫似的,娃钻来钻去能玩一整天,溪水透心凉,大人坐旁边泡脚就行。山西那个蟒河我闺蜜去过,说猴子特别多,她家孩子被小猴抢了饼干,回来念叨了一个月。
青海那个仙米林场我是真心想去,就是有点远,听说七月油菜花开得跟金色海洋似的,晚上冷得要盖棉被,城里哪有这种体验。云南普洱那个太阳河更绝,能近距离撸小熊猫,我看网上视频那小爪子软乎乎的,娃肯定喜欢得不行。台湾拉拉山的神木我是在纪录片里看到的,两千多岁的大树,站在下面人跟蚂蚁似的,想想就震撼。最后那个深圳木育森林其实是室内的,算是给怕晒怕热的家庭留个选项,虽然没有真山真水,但胜在方便,周末带娃去玩半天也挺好。

我把这些地方的交通住宿吃喝都列清楚了,能自驾的就自驾,不能自驾的就坐高铁转景区车,住宿我都选那种亲子友好的,最好有儿童餐具和小拖鞋。吃的方面我特意标了当地特色,毕竟出来玩嘛,总得尝尝不一样的东西,我家娃就是在山里吃了野菌汤才知道蘑菇原来可以这么鲜。每个地方我还写了最佳时间,有的要赶花期,有的要避开雨季,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经验。
说到底,带娃出门避暑不是为了发朋友圈炫耀,就是想让他们知道,夏天除了空调房和冰淇淋,还有另一种凉快的方式。看着他们在林子里奔跑,在溪水里扑腾,捡树叶做标本,追着蝴蝶跑,那种快乐是电子产品给不了的。而且森林里那种静,那种空气的清新,对大人也是种治愈,工作再累再烦,到了林子里听听风吹树叶的声音,什么烦恼都暂时放下了。

我现在每次看到小区里那些窝在家里打游戏的孩子,就忍不住想跟他们家长说,真的可以试试往山里跑。不用去太远,周边省份就有很多好地方,三五天假期足够了。孩子需要的其实很简单,一片能撒欢的草地,一条能踩水的小溪,一片能仰望的星空,这些东西城市给不了,只有大自然能给。而且你会发现,当孩子在自然里玩得尽兴了,回到城市后反而更专注了,该学习学习,该休息休息,不会再整天吵着要玩手机。
当然也不是说森林避暑就十全十美,该带的防晒霜驱蚊水还是得带,急救药品也不能少,毕竟山里医疗条件有限。还有就是要尊重自然,不要乱扔垃圾,不要破坏植被,这些都是基本素养。我每次出门都会跟娃强调,我们是来做客的,要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他现在看到地上有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这种习惯的养成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这个夏天我已经规划好了,准备带娃把这六个地方至少去三个,剩下的留到明年。每次旅行回来我都会让他写个小日记,配上自己画的画,等他长大了翻出来看,这些都是最珍贵的回忆。森林避暑这事儿,说到底就是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童年,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美好的东西很多,这难道不比考一百分更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