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座镌刻着600年漕运记忆的城市,其下辖的16个区县,都蕴藏着各自的故事。

图源:天津族
天津的行政区划变迁史,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城市进化论”。
从蓟州区的千年古刹,到滨海新区的现代霓虹,它们仿佛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过往与今朝。
今天达达就带大家去细细品味,逐一探寻。
天津市的由来
“天津”这个名称的由来,与明成祖朱棣有关。
1399年,朱棣率军从天津三岔口渡河,成功袭取了沧州。随后在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的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改年号为“永乐”。

明成祖朱棣 图源: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登基后,朱棣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将此地改名“天津”,意为“天子渡津之地”。这一举动,也使得“天津”这一名字得以流传至今。

靖难之役示意图 图源:网络
伴随设卫的举措,天津的城市建设也随之展开,这标志着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历史的正式开始。在朱棣登基后的不久,他决定将明朝的首都迁至北京,而天津则因其地理位置成为了京城的门户,其军事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弘治三年(1490年),天津道设立,进一步巩固了这座城市的地位。
到了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升格为直隶州,九年(1731年)又升州为府,并设立天津县作为府治。
最终,在1928年6月,天津市的名称正式确立,这座城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
建国初期的行政区划
1949年,天津全境解放,划为华北人民政府直辖市,与河北省平级。下辖11个区,按序数分别称为第一区~第十一区。
注意,此时天津的辖区范围仅为天津县包围的这一小部分市区。

图源:天津族
第二区东起京山铁路、地道小马路;西南至海河;北至金钟河。
第三区东南临金钟河;西接北运河、白河;北至市界普济河故道。
第四区东起市界;西南至京山铁路;北至金钟河。
第五区东至市界;南为海河;西至地道小马路;北至京山铁路。
第六区东至新兴路、海河;南至市界;西至津盐公路;北迄开封道、马场道。
第七区东为海河、广兴街、大兴街、禄安街;南至保安街、荣安街、治安街;西至鼓楼南大街、南门外大街;北至水阁大街、鼓楼东大街。
第八区东临海河;南至西关街、鼓楼大街;西至西营门;北至南运河。
第九区东起北运河、白河;南至南运河;北接北运河,西至市界。
第十区东临海河;南至开封道、马场道;西至新兴路;北至营口道。
第十一区东至鼓楼南大街、南门外大街、卫津路、津盐公路;南至市界;西至大围堤;北至鼓楼西大街、西关大街。
1949年3月,将塘大市(塘沽、东大沽、西大沽、新河、新港之总称)划归天津市,改为塘大区。成为天津下辖的第12个区。
塘大区包括东大沽、西大沽、新河、新港等地,面积为23平方公里。其区域范围:东临渤海,西至天津县,西北与宁河县接壤,南与黄骅县为界。
那时的塘大区,隔河北省天津县与天津市区相望,成为天津市的飞地。

图源:天津族
1950年至1953年,天津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一系列变动。
1950年,三义村和上河圈村从河北省天津县第八区划归天津市,同时,河北省宁河县第九区的五个行政村也并入天津市塘大区。

图源:天津族
此外,河北省汉沽镇的北塘车站以北至金钟河北岸以及天津县七区大梁子等五个村被划归天津市。

图源:天津族
天津市区由原11个区调整为8个区,按序号分别成为第1区~第8区。
第二区北为南运河;南到南马路;东至海河;西至西马路。
第三区北到转盘村、何兴村;南临海河、金钟河;东至旧城防、京津铁路线至火车站;西至北运河、白河、海河。
第四区北至金钟河;西至海河;东至旧城防京山铁路东侧;南至旧市界。
第五区北至墙子河、营口道,南至徐州道、吴家窑;东到海河;西至卫津路。
第六区北为徐州道、马场道、吴家窑、废墙子河;南至跑马场、灰堆;东到海河;西至津盐公路。
第七区北至西关大街、南马路;南至水上公园;东至西马路、南门外大街、卫津路;西至小园村、侯家台、人民银行农场。
第八区北至北运河、丁字沽;南至西关大街、南运河;东至北运河、白河、西马路;西至旧市界。
从市内八区到市内六区
1956年,天津市将市内以序数排列的8个行政区改以地名命名。第一区为和平区;第二区为城厢区;第三区为河北区;第四区为河东区;第五区为新华区;第六区为河西区;第七区为南开区;第八区为红桥区。
1958年,天津的市区进行了最后一次调整,面积最小的城厢、新华两区被撤销:城厢区被合并进与其“本是同根生"的南开区里,而新华区则被合并进了同为老租界的和平区。由此最终奠定了市内六区的地缘格局。

图源:天津族
“四郊”、“五县”的由来
1952年,为了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区农产品物资供应的问题,中央决定把天津县从河北省划归天津市。
而当时市管县的体制还没有确立,市的下级区划只能是区。于是天津市政府一口气把天津县完全撤销,按照北京上海的惯例,拆分成了东西南北四大郊区。而且没有像京沪一样中途撤销更改,一直全都保留了下来 。

图源:都市地理记
1973年,天津人口中“四郊五县”中的“五县”,即原属河北省天津地区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也被划归天津市领导。

图源:天津族
于是天津市政府命令四大郊区各自拟一个自己的新名。四郊具体命名的过程,以北辰区官网记载为例:
1991 年 8 月,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时任北郊区副区长、分管民政工作的宋联洪组织专家学者 20 余人拟定了天穆区、北仓区、兴淀区、塌河区、永新区、北运区、三河区、遂通区、广仁区、广通区 等 10 多个备选区名,其中“开阳”与“北辰”之名脱颖而出。先报“开阳区”因未带方位词未获批准,后报“北辰区”,获得通过。
与此同时,西、南、东三大郊区也遵循这一过程更改自己的区名为西青、津南、东丽区并最终获得了批准。
随着2016年“蓟县”改为“蓟州区”,天津成为了全国继北京和上海之后第三个没有“县”的直辖市。
天津海边的“工矿离区”
“工矿离区”是计划经济年代下一种特殊的区划设置。在城乡分离农工分离的政策背景中,一些有工业资源的但却远离城市的地方,为了区别以第一产业的县域,更好地发展二产,就会设置成被附近城市管辖的飞地,这种市辖区就叫做工矿离区。
而天津海岸线的三个地方,因为三种不同的资源,竟然都先后成了工矿离区。
天津自清末以来,一直是北方第一大港口城市,但是因为货物数量和船只吃水量的增加,原来位于内河的天津旧港越来越不敷需要。因此从上世纪三四十年开始,有关部门开始在海河出海口的塘沽附近建设天津新港,但因战争频发、政局变幻,新港的建设进度很慢。
为使新港地区快速发展,新政府把海河北岸宁河县的塘沽一带和海河南岸天津县的大沽划到一起,正式成立了天津的第一个市区外辖区,同时也是“港口离区”的塘大区(后改名塘沽区)。

图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与此同时,在塘沽北岸宁河县的沿海地区,因为富于产盐,因而新政府也把它从一产为主的宁河县中单划出来,成立了汉沽管理区。后来在50年代又一度改为县级市,成了当时全国最早的一批的县级市之一。并在1962年正式划入天津成为天津市汉沽区,成了天津的又一个工矿离区。

五彩盐田 图源:新华社
时光荏苒,至60年代,天津市南郊区的北大港地下,黑色的黄金——石油悄然苏醒,大港油田的发现,如同一声春雷,震动了整个华北平原。70年代,这片土地毅然从南郊区中脱颖而出,自立门户,成为天津三大工矿离区中的石油离区——大港区。

图源:津云
岁月流转,进入新世纪。天津滨海新区以天津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为基础,跃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璀璨新星,继深圳、上海之后,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为更好贯彻国家滨海大开发的战略,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把行政区和功能区一起整合进滨海新区管辖范围之中,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合并成立了当今天津16个区中最晚出现的一个区——滨海新区。

图源:都市地理记
自此,天津16个区区划定型,维持至今。
它们就像散落的拼图被一一拼起,每一次区划调整都在改写城市基因。那些消失的县名、变更的区号,就像海河底沉睡的贝壳,记录着这座城的每一次潮汐涨落。
END
文章综合:都市地理记、天津族、津沽一页书等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