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水深167米,禁渔10年后捕鱼1.2亿斤,鱼儿究竟有多大?

丹江口水库水深167米,禁渔10年后捕鱼1.2亿斤,鱼儿究竟有多大?"/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态恢复、资源管理和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1. "丹江口水库的基本情况:" "深度:" 水深167米(指最大水深,平均水深约170米)是中国南方大型水库之一,位于湖北和河南交界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 "功能:" 主要功能是供水(南水北调)、防洪、发电和航运。作为水源地,其水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禁渔:" 丹江口水库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了禁渔期制度,禁渔期通常长达10个月(具体时间每年可能略有调整,但基本是全年或接近全年禁捕,以保护鱼类繁殖期)。这是为了保护水生态系统,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2. "“一年打鱼1.2亿斤”的含义:" 这个数字通常指的是"禁渔期结束后,允许进行少量、特定方式(如网箱养殖收获、或者极少数特许捕捞)的“捕捞”"所收获的产量,或者是"历史上(禁渔前)的捕捞量",或者是"恢复潜力"的象征性说法。 "关键点:" 在严格禁渔的"当前政策下",这个数字"绝不代表"每年都可以捕捞1.2

相关内容:

在湖北有一道非常出名的菜叫做“银鱼炒蛋”,里面的小银鱼是一种十分美味,且营养价值丰富的鱼类。而这些优质的小银鱼,正是产自湖北十堰的“丹江口水库”。不过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丹江口水库里并没有小银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规矩,烦请各位读者老爷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作者点个免费的赞和关注,谢谢大家。

丹江口水库始建于1958年,水深167米,库容量为174.5亿立方米,因为水质优良而被称为“亚洲天池”。作为长江流域附近的水库,丹江口水库有着源源不断的水源,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质,一度被渔民称赞为“聚宝盆”

80年代前,政府对水库的渔业资源缺乏统一管理,渔民们疯狂捕捞丹江口水库里的鱼,甚至有部分渔民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不惜毒鱼、电鱼和炸鱼。使得水域的水资源受损严重,对水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威胁。

由于丹江口水库的渔业资源被破坏,在80年代过后国家终于开始统一整治当地过度捕捞的乱象。

从1995年开始,河南、湖北两省的政府先后在丹江口水库投放了955百万元的鱼苗,其中包括很多引进的外来鱼苗。同时,政府还鼓励渔民进行网箱养殖。

于是,以前捕鱼为生的渔民不用再辛苦地开船出去撒网打捞了。他们纷纷上岸搞网箱养殖,还办了养殖合作社。开头提到的小银鱼,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引进到丹江口水库的

经过十几年的繁育,小银鱼成了丹江口水库的代表性鱼类之一。而这个水库每年的鱼产量也在不断提升。1983年的年产量仅200吨,到2013年已经达到6万吨,相当于一年打鱼1.2亿斤

然而,丹江口水库鱼类产量激增的背后,却伴随着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年产1.2亿斤的鱼多不多?非常多,但这都是靠过度投放饵料堆出来的。

国家鼓励渔民进行网箱养殖,本意是保护丹江口水库鱼类的同时帮助渔民增加收入。一开始很多渔民确实依靠养殖发家致富,很多人也买了新的小车和楼房。养鱼挣钱了,养鱼的人越来越多,互相竞争之下各种弊端就出来了。

我国有句老话叫作“人心不足蛇吞象”,部分贪心的渔民为了赚更多钱,开始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而且还过度投放饵料,以此来提高鱼的产量。

鱼的饭量就那么大,过度投放饲料导致部分鱼饵没被吃掉,久而久之就给水库的水质带来威胁,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过多的养殖鱼类还疯狂侵占丹江口水库本土野生鱼类的生存空间。

国家一看这不行啊,再让渔民这么折腾下去那还得了。于是在2014年,国家就要求全面拆除网箱,同时以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向丹江口水库投放大量鱼苗,进而达到“以鱼养水,以鱼净水”的目的

自从国家宣布拆除网箱之后,丹江口水库的渔业资源慢慢恢复。那么这个水深164米的水库里,鱼能长得多大呢?这么说吧,米级的翘嘴十分常见;就连小银鱼的长成了“大银鱼”,体长超过10厘米。

2019年,还有一位渔民就在丹江口水库捕捞到“超级鱼王”,是一条体长1.7米、重104斤的巨无霸级鳡鱼。据称,这条鳡鱼最后以50元一斤的售价,被一位买家买走。

后来,为了进步一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我国在2021年1月份宣布,长江流域实行10年禁渔,完全禁止生产性的捕鱼行为。而位于流域内的丹江口水库,自然也在10年禁渔的范围内。

这次禁渔政策的实行,旨在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同时维护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是一件福荫子孙的好事。10年之后,或许我们就可以看到禁渔的成果了。

发布于 2025-10-09 04:27
收藏
1
上一篇:三峡大坝蓄水近20载,鱼类天堂里的巨无霸,最大鱼种揭秘! 下一篇:丹江口水库探钓之旅,鱼种繁盛,种类多到你难以尽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