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泰国玩,最怕的不是被宰,是连被宰都分不清是不是政府默许的。

”

2024年3月,芭提雅,泰国政府刷脸查夜店,和尚却躲在加密软件里卖“线上祈福”,游客一脸懵:到底谁在扫黄?

一句话,老酒装新瓶。

疫情前靠人妖秀、啤酒吧拉客,现在换成视频陪聊、寺庙NFT,钱照样进大佬口袋,只是从线下现金变成USDT。

旅游局吹“医疗旅游+彩虹经济”占大头,数据漂亮,可2800万游客里依旧有三分之一深夜搜索“massagenear me”,说明需求没跑,只是更隐蔽。

刷脸门禁装上了,小姐们转场公寓短租,警察上门先扫码看身份证,再扫二维码收“即时罚款”,两分钟到账,比711还快。

高端会所装的是另一套系统,人脸库白名单直接放行, NGO爆料:里头连护照都不查,只认会员码,扫黄名单永远扫不到楼上。

更魔幻的是寺庙。

和尚在线卖“圣水”,99块人民币一次,附赠十分钟“私密开示”,打赏榜前十加微信,法相庄严头像背后是同一批夜班女孩在代聊。

信徒求心安,她们求日结,功德箱里塞满皱巴巴的泰铢,第二天一早换成US币充值进加密钱包,佛祖看了都沉默。

别急着骂“泰国就这样”。

2023年新增艾滋降了12%,可梅毒飙升东南亚第一,原因就是这种“云交易”——不见面、不实名、不戴套,病毒顺着Wi-Fi传。
大学生入行比例飙到四分之一,不是开放,是毕业起薪一万泰铢,房租就要八千,除了摄像头无路可走。
政府喊“净化旅游”,翻译过来就是“整顿没交保护费的”。
真要想改,先把线上支付通道掐了,再把寺庙账簿公开,可惜这两样都动了大蛋糕,谁敢?
所以别问泰国扫黄能不能成功,得问游客自己:
下次下单“特色体验”,手指划到“私密套餐”时,还装不装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