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说起亚洲没被彻底殖民过的国家,会想到中国和日本。其实还有一个,就是泰国。咱们国家是靠着打,把侵略者赶出去的。日本是靠着自己改革,变得强大起来。可泰国就有点意思了,它的方法很特别,一种在夹缝里求生的智慧。

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不只体现在国家大事上,甚至渗透到了泰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看起来很矛盾,细想又好像能理解的复杂局面。
国家层面的“左右逢源”
近代史上,那些西方强国想在东南亚扩张地盘,泰国正好夹在中间。英国人从西边来,法国人从东边来,两边都想把它吞下。

泰国的办法很简单,谁强就对谁笑脸相迎,另一边施压了,它就赶紧让出点好处。地也割了,钱也赔了,但国家的架子总算是保住了。它就像一根弹簧,两边压力一大,它就往里缩一点,压力小了,它又弹回来点。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套办法又用上了。日本当时在亚洲势头很猛,泰国一看风向,马上就倒向了日本,还跟着日本一起对英美宣战。可妙就妙在,宣布是宣布了,但泰国驻美国的大使却站出来说,这事我们不认,是国内被迫的!

当时美国和日本正打得不可开交,哪有空去管泰国这档子小事。就这么一模糊,泰国又混过去了。等到二战结束,美国要算账的时候,泰国又换了一副面孔,说自己是受害者,是被日本逼的,还表示愿意站在美国这边,对抗苏联。

这么一来一回,泰国不仅没被清算,甚至还从美国那里拿到了一些补偿。这种在强者之间来回摇摆,保全自己的做法,成了泰国的一种生存本能。
一个让人想不通的现象
这种“灵活”的生存策略,也体现在了普通人的生活里。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信佛。按理说,信佛的地方,人们应该比较清心寡欲才对。

可现实情况是,泰国的某些特殊服务行业非常发达,甚至成了旅游业的一大招牌。这就让人很纳闷了,一边是庄严的寺庙和虔诚的信徒,另一边却是欲望横流的红灯区,这两样东西怎么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地方?

问题就出在他们对佛教的理解上。佛法里有个词叫“随缘”,本来是劝人放下执念。可到了泰国,这个词被一些人理解成了“顺其自然”,甚至是“存在即合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去做好事,有人去赚钱,自然也有人去放纵欲望。信仰这个东西,好像被拆分成了好几块,每个阶层的人都捡自己需要的那块去解释。

甚至连寺庙本身,面对金钱的诱惑也显得很实际。有些寺庙的高僧也曾担忧过,说拜佛和搞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掺和在一起,成何体统?但马上就有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没钱怎么办?寺庙也需要修缮,僧人也需要吃饭。

经济好了,香火才能旺。这么一想,好像谁都不会跟钱过不去。于是,一种奇怪的默契就形成了。
钱,才是最实际的问题
为什么泰国那么多女性会选择进入这个行业?说到底还是因为穷。泰国贫富差距很大,钱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一小撮人拿着全国一大半的钱。

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只能在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活儿里挣扎,赚的钱刚够糊口,甚至还不够。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女孩出去做这种“工作”,成了一种来钱快、能补贴家用的现实选择。
这种工作赚来的钱,很多是美元。这些钱在泰国本地花,又能带动当地的消费。一来二去,开店的老板赚了钱,国家收了税,政府和寺庙也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一个很有趣的循环就出现了。官方嘴上说着这是不合法的,要禁止。但实际上,为了经济,又在默许它的存在。因为一旦彻底取缔,很多人的饭碗就没了,经济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特别是当年美国在越南打仗的时候,大批的美国士兵需要找地方“休息放松”。泰国政府为了不得罪美军,也为了赚钱,就在曼谷等地建了很多娱乐场所。这些地方利润高得惊人,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别的国家还在战后恢复,泰国靠着这个,经济反而有了起色。
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泰国对男女之事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标准。本土的佛教文化对女性要求特别严格,既要干繁重的活,受教育和往上走的机会又很少。

但是对于男性在外面花天酒地,却异常宽容,甚至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这种高压和不公之下,一些女性除了出卖身体,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对于妻子从事这种行业,家里男人的态度也很微妙。他们可能不会支持,但大概率也不会反对。能多一份收入,减轻自己的负担。时间长了,整个社会都好像习惯了这种模式。

这种依赖“服务业”的经济模式,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公共健康危机,泰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比例相当高。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受到了影响,一些人甚至觉得靠出卖身体赚钱是“有本事”,正经上班反而是“没出息”。

最后想说的是
泰国曾经也想过要改变,但动起来太难了。内部的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外部又受到大国博弈的影响。国家的发展就像被绑住了手脚,想往前走一步都费劲。特别是疫情一来,旅游业停摆,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尖锐。是继续走老路子,还是下决心去改变?这道选择题,摆在他们面前很多年了。要是你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家里人还等着吃饭,你会怎么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