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上次在客运站坐长途大巴是什么时候吗?怕是得掰着手指头数好一阵子了吧!

(情景切入)
前两天,我因为点急事,跑去市里客运站搭班车。这一去可好,差点没认出来——以前人声鼎沸的候车厅,现在冷清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十几个售票窗口,就开了一个。线路牌上稀稀拉拉几条路线,那些偏远的班次全停了。
(对话增强真实感)
我跟售票窗口那位大姐闲聊:“这客运站咋变成这样了?”
她头都没抬:“现在谁还坐大巴啊?高铁嗖嗖的,自己开车也方便,再不济打个滴滴拼车,直接送到家门口。我们这天天亏钱,不停线路等着喝西北风啊?”

(引出深层思考)
这话在理,可仔细一想,高铁和网约车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根稻草。要我说,长途大巴落到今天这地步,纯粹是自己作的!
(个人经历过渡)
说到这儿,我必须跟你唠唠十年前那趟让我彻底寒心的长途大巴之旅。
(生动描写)
2015年冬天,我从老家坐大巴来广东。那车开着开着就不对劲了,好好的高速不下,偏往乡下钻。一会儿是坑坑洼洼的县道,一会儿是窄得错车都困难的村道。眼瞅着天色渐暗,车子七拐八绕,最后停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乡村饭店门口。
(还原场景)

司机扯着嗓子喊:“都下车吃饭!休息半小时,这儿有饭有厕所,20块一份!”
我下车时正好撞见司机跟饭店老板勾肩搭背往包间走,那热乎劲儿,明眼人一看就懂。
(细节刻画)
你猜那20块钱的饭啥样?白菜炖土豆,几片肥肉漂在油花里,米饭硬得能硌牙。只有几个饿急眼的乘客买了单,吃两口就直摇头。
更绝的是,饭店负责人挨个敲车窗:“现在不吃,待会儿路上可没地方吃饭!司机还得休息一小时才开车呢!”
有人掏出泡面想将就,老板立马伸手:“开水五块一碗!”
这跟拦路抢劫有啥区别?
(乘客对话增强代入感)
门口蹲着吃泡面的老哥苦笑着跟我说:“这泡面吃得真憋屈,加价五块,比服务区的还贵。”
旁边刚扔了盒饭的大叔接话:“你好歹才花五块,我这二十块买的饭,喂狗狗都嫌弃!”
大伙儿心知肚明——司机肯定从饭店拿了回扣,要不然能绕这么远的路专门开到这荒郊野岭?
(情感升华)
那天我在寒风中站了一个小时,心里拔凉拔凉的。明明买了票,却像件行李被随便摆弄。司机和饭店联手宰客,我们这些乘客就像待宰的羔羊。
(数据支撑观点)
后来我查过数据,全国客运站关停潮从2019年就开始了。光2023年,某省就关了38个客运站。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同样面对高铁竞争,飞机还在飞?因为航空服务在不断升级啊!
(犀利提问)

反观某些长途大巴:座椅油光发亮包了浆,厕所锁着从来不让用,夏天冷气像喘气,冬天暖气如冰窟。更别说那些强制消费的饭点、绕路接客的骚操作。这样的体验,换你你还想坐第二次吗?
(现状对比)
现在坐高铁是什么体验?手机APP提前选座,刷脸进站,车厢干净明亮,准时准点。就算坐网约车,也能在车上舒舒服服睡一觉,直接送到小区门口。
(引发共鸣)
说到底,客运站的衰落不只是时代的淘汰,更是自我的放逐。当其他交通工具都在绞尽脑汁提升服务时,某些长途大巴还在用三十年前那套方式经营,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刻舟求剑”吗?
(结尾留白)
上个月路过那个乡村饭店旧址,发现已经改成快递驿站了。看着来来往往的快递车,我突然明白——不是人们不需要出行了,而是我们需要更体面、更有尊严的出行方式。
(金句收尾)
客运站的黄昏其实早就来了,只是很多人宁愿选择黎明前的黑暗,也不愿继续待在渐渐熄灭的灯光里。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