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觉得,广东人吃海鲜,根本不用挑?
随便一家街边大排档,一盘清蒸白蕉海鲈、一碟炭烧湛江生蚝,就能让你吃完想哭——不是因为贵,是太鲜了,鲜得像海风直接吹进嘴里。

我从小在珠海长大,小时候以为所有地方的海鲜都这样便宜,后来去北方出差,一盘虾要价两百,我当场笑出声。
不是他们黑,是我们真的太幸运了。

广东的海,不光宽,还懂事儿。
你别以为那些地理标志产品是包装出来的名头。

白蕉海鲈,鱼肉嫩得像豆腐,但骨刺少得离谱,清蒸时滴一滴酱油,连厨师都省了;硇洲鲍鱼,不是养在池子里的,是挂在深海吊笼里,跟着潮水晃了三年才上桌,一口下去,弹得你牙关打颤。
这些不是菜,是时间熬出来的诚意。
现在年轻人总说“海鲜自由”,可你知道吗?

真正的自由不是吃得起,是吃得放心。
湛江金鲳鱼,以前靠捕捞,现在全靠深水网箱,一箱能养上万条,鱼肉紧实得像牛肉,关键是,没激素、没抗生素。

我们吃的不是海鲜,是科技替我们守住的干净。
你去湛江的渔港,凌晨四点,渔船刚靠岸,渔民直接蹲在码头上开鱼,血水混着海水流,可没人嫌脏。
因为你知道,这条鱼从海里到你碗里,不超过六小时。

这年头,还有多少食物能这么“新鲜到离谱”?
别再说潮州章红鱼小众了,我表弟在东莞开外卖店,靠它月销八百单,就一句话:“清蒸,,吃的就是那口原味。”你信吗?

他连酱料都省了,客户还天天催单。
还有那群95后,拿着手机在南澳岛直播撬牡蛎,一撬开,汁水“啪”地溅到镜头上,弹幕全在问“在哪买”。

传统渔业没死,是被短视频重新唤醒了。
他们不喊口号,就拍一条鱼从海里到锅里的全过程,你看了,自然就信了。
红树林边的渔民,现在不光打鱼,还带游客看中华白海豚。

你问他们怕不怕影响生态?
他们笑笑:“海要是脏了,鱼跑了,我们喝西北风啊?”这话糙,但理不糙。

我最近去电白,一个老渔民递我一盘石斑鱼,说:“你尝尝,这鱼,我儿子在深海网箱养的。”他儿子去年刚毕业,没去深圳打工,回乡搞智慧养殖,手机一按,就能监控水温、溶氧量。
他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吃饭。”
你问我广东海鲜为啥这么牛?

不是因为海大,是因为人狠。
狠在敢把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和最前沿的科技绑在一起,狠在宁愿少赚点,也不让鱼沾一滴脏水。

我们吃的不是海鲜,是海的脾气,是人的倔劲。
你下次再看到“广东海鲜”四个字,别只想到贵。
想想那凌晨的码头,那深海的网箱,那没加任何调料却让你眼眶发热的一口鲜。
这才是真正的“海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