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冰川盖被,增雪”多措并行,中国全力守护地球“白色宝藏”
冰川,作为地球的“白色宝藏”,不仅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速,保护冰川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中国作为世界上冰川面积最大的国家,正多措并举,为冰川“盖被”“增雪”,努力守护这片珍贵的自然资源。
"一、为冰川“盖被”:保护冰川生态环境"
冰川“盖被”主要是指通过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冰川的直接暴露,降低太阳辐射对冰川的侵蚀,从而保护冰川生态环境。中国在这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在冰川周边地区,特别是裸露的冰碛物和退化冰川区域,积极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工作。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草、灌、乔木,形成保护性植被覆盖,有效减少冰川表面的风蚀和光蚀,降低冰川的融化速度。
"设立保护区:" 中国在青藏高原等冰川分布区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如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通过严格保护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间接保护了冰川及其周边的生态系统,维护了冰川的稳定。
"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严格控制冰川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和其他人类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冰川环境的干扰,降低对冰川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为冰川“增雪”:减缓冰川融化速度"
冰川“增雪”主要是指通过
相关内容:
参考消息网10月6日报道(文/张文静 王紫轩)冰川,既被誉为“白色宝藏”,又被喻为“固体水库”。它以冰的形式长期储存地球上约70%的淡水,远超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的总量,在调节全球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融,对全球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安全构成严峻挑战。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积极行动,积极探索冰川保护路径,寻找人与冰川和谐共生之道,为全球应对冰川消融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固体水库”加速消融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2000年至2023年间,全球冰川物质减少约5%,约为6.542万亿吨。同时,冰川融化持续加速。仅2023年一年,全球冰川物质减少量甚至达到5480亿吨。
中国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发育的国家,同样面临类似难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今年3月最新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显示,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与2014年完成的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间,中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6%。
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冰川普遍萎缩的主要因素。2023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平均气温已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了约1.1摄氏度。冰川对气温变化极为敏感,气温升高会直接导致冰川融化的速度加快。同时,人类活动产生的黑碳等吸光性气溶胶沉降到冰川表面后,会使冰川表面暗化,降低反照率,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进而加速冰川消融。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冰川是“固体水库”,高山冰雪融水一直是这些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水源。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副主任杜文涛告诉记者,冰川消融会导致冰川融水调丰补枯能力大幅下降,径流由降水-冰川补给型转向降水补给型,一些流域在干旱月份、年份甚至可能枯竭,水资源风险加大。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康世昌认为,冰川持续消融还会导致冰川自身失稳,对外界影响更加敏感,加剧冰川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链的频度和强度。此外,冰川消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会改变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探索系统保护路径
面对冰川快速消融这一严峻态势,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方案、立法保障与国际协作,正在积极探索一条系统应对冰川危机的可行路径。
如今,科学保护冰川、加强冰川研究已成为中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共识。覆盖新型材料是当前保护冰川的措施之一。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达古冰川、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等,中国研究团队用不同的材料(比如特殊设计的土工布、纳米材料)给冰川“盖被子”,助其“退烧”。
在祁连山摆浪河冰川区,康世昌研究团队联合甘肃省气象局利用烟炉、火箭弹和飞机成功实施两次人工增雪立体作业。结果显示,人工增雪作业不仅增加了5.9%的冰川物质补给,还通过提高地表反照率,帮助减缓了冰川融化速度。
中国长期致力于加强对冰川的监测和研究,加大保护力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自2017年启动以来,聚焦“亚洲水塔”的冰川变化与影响及应对,开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科考,产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2023年,《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专门就冰川资源保护作出明确规定。2024年,《西藏自治区冰川保护条例》实施,为冰川保护专项立法。
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主席利斯·玛丽·安德烈亚森认为,全球冰川正经历着持续性萎缩,希望能有更多新举措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合理规范人类活动,科学高效保护冰川。她呼吁通过科学监测和国际合作来有效应对冰川消融。
康世昌表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增温是长效保护冰川的核心。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沙障固沙等方式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还可以加大人工增雪的实施力度,增加冰川物质补给。他还呼吁,要加强对冰川变化和灾害的研究,通过遥感影像对灾害发生的重点区域进行普查,定期为冰川“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