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代奇珍,盉、匜、罍、勾鑃、蟠虺、玦等神秘文物的奥秘

探寻古代奇珍,盉、匜、罍、勾鑃、蟠虺、玦等神秘文物的奥秘"/

这些文物都是中国古代(主要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青铜器,它们不仅是当时高超铸造工艺的体现,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我们逐一了解:
1. "盉 (hé)" "形制:" 瓣腹(常有三个或四个突出的大耳/柄),带盖,有流(用来倒酒的长嘴)和柄。整体造型独特,常被形容为“兽首衔流”或“鸟首衔流”。 "功能:" 主要用于温酒或温调酒。古人认为温过的酒更醇厚,也便于饮用。它通过内部隔板将酒液和热水分开,通过盖子调节水流。 "文化意义:" 盉是商周时期贵族宴饮、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文化。著名的例子有商代的"兽面纹盉"。
2. "匜 (yí)" "形制:" 敞口,深腹,有柄,带盖。流的位置通常在腹部一侧。整体造型比盉更显简洁、敦厚。 "功能:" 主要用于舀水,特别是为温酒器(如盉)注水,或者用于盥洗(洗手)。匜和盉常常是配套使用的。 "文化意义:" 匜同样是重要的礼器,常见于

相关内容:

盉、匜、罍、勾鑃、蟠虺、玦……走进博物馆,你是不是看到这些文物名称就不敢说话了?它们究竟是什么?又是做什么用的?苏州博物馆6月18日开幕的“大邦之梦——吴越楚玉器、青瓷”将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演义”,近300件远古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可以教观众认字识物。

盉(hé)是一种温酒器,也是调酒器,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它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管状的流(出水的管道)。展览中有三件原始青瓷提梁盉,其中越国的体形最大,外观最为敦厚优美,它的流是一个弯折的龙头,盖上有一只鸟,圆鼓鼓的盉身上有一个半圆形的提梁。吴国的盉与越国的非常相似,但装饰和工艺要略逊一筹,而春秋时楚国中心区域因为缺少优质胎土,多见陶器而极少见原始青瓷,因此,楚国的青铜器是三国中最棒的,但陶瓷技艺却是最落后的。

匜(yí)是一种洗手的礼器,形状有点像一个瓢。这只灰陶匜呈圆弧形的底,尾部有环,前部的流向上昂起。使用时,把匜里的水倒出来,用流水为尊贵的人洗手,同时用盘来承接洗手水,因此在西周时,盘匜是常见的组合。在《战国策》里说,吴国干将铸的宝剑锋利无比,“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就用了“盘匜”组合。

罍(léi)是一种大型的盛酒礼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这种器物比较典型的特点是口比较小,但“肩膀”比较宽。展出的陶罍出土于湖北江陵拍马山,奇怪的是它的宽肩膀上被钻了四个洞,显然这是仿青铜器的陪葬品,而不是实用器。

鉴是一种水器,它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盛水做镜子照人,后来的以史为鉴、借鉴、镜鉴都用了鉴的本意。不过照人的鉴一般比较浅,而这件浙江绍兴出土的原始瓷鉴则有一个深深的“大肚子”,这样的深鉴,往往是用来盛冰以冰镇食物或酒。

勾鑃(diào)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乐器,它的样子跟编钟差不多,也是成组出现,但是与编钟悬挂使用口朝下不同,勾鑃使用时插在木架上口朝上。展出的原始瓷勾鑃2000年出土于浙江余杭区,一套七件,器身装饰着云雷纹。作为乐器,勾鑃青铜制成,敲击时金属腔内共鸣声音清亮激越,可以传出很远。用原始瓷做勾鑃无法敲击,显然是陪葬用的明器。

《周礼》里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在玉器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展出的浅浮雕蟠虺(huǐ)纹玉璧出土于苏州严山吴国玉器窖藏,这处窖藏共出土精美玉器600余件。玉璧上的浅浮雕图案叫做蟠虺纹,蟠是屈曲环绕的意思,虺是一种毒蛇,传说虺生500年可以化作蛟,再经千年可成龙。

同样是圆环形,为什么它们的名称有的叫璧,有的叫环,还有的叫瑗(yuàn)?有缺口的玦又是做什么的?

汉初《尔雅》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指孔洞,“肉”指边缘,简而言之,孔小边大的是璧,孔大边小的是瑗,孔和边一样大的是环,掌握了这个窍门,展柜里的圆饼饼是不是有了不同的含义?

玦(jué)是有缺口的环形玉器,用于佩带。有专家认为,玉玦原本是夹在耳朵上的装饰物,但后来慢慢有了更多的含义,赠送礼物时,如果送玉环则表示结盟成功,送玉玦则表示谈判破裂或关系决裂。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发布于 2025-10-07 13:13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历史奥秘,博物馆究竟是什么? 下一篇:历史是什么,探寻时间的奥秘与记忆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