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陶玉山
从早晨到黄昏,几乎都是在阅读李修文新出的散文集《致 江东父老》,即使是吃午饭,也是边吃边看,没有停下阅读的速度,读到精彩处,全然不知自己正在吃饭。如同陶渊明所言:“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夹在中间设计精美的书签,让我不知放在了何处。有些书读起来就放不下,是不需要书签的。满满的苍生,满满的慈悲,满满的热血就在如画面一样的文字中流淌出来,合卷后如影随形,真实再现,平稳一下五味杂陈的心绪,那一篇篇文章中的人物在眼前晃动,在心中回旋,挥之不去。越咂摸其味愈加浓郁。由衷地感受到了你不努力,真得不会知道什么是无能为力。由此想起了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所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这句话就是这本书内容本质的最好诠释……
对底层百姓人生的焦虑和对现实生活的独思,简洁精粹而韵律感极强、极具感染力震撼力、甚至直接穿透人心的文字,包括那些深沉的思考,作者用如椽之笔写下了所见、所感、所思、所爱,也写下了贫民百姓的情义与悲欢;那些人,那些事,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时间长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文字,都会不招自来地跳出来,蹦在脑海里,在唤醒记忆的同时,让人对生活、人生有了新的心得,新的感悟。由此深深地感受到这本书不仅是写的世上大多数人的人生,也是写的你,写的我,写的我们悲欢与共的生活。以文字滴血认亲,认出他们,也认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江东父老,而在这本书中,他们是《小站秘史》里的那贫穷的母亲和孩子,是《何似在人间》中爱上疯子的士兵,是《白杨树下》的姑妈和表姐,是《在春天哭泣》的诗人,更是《穷人歌唱的时候》中那个依靠唱歌获取力量的中年穷人……

天下皆为江东,河山即是父老。杨绛先生说得好:“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本书,看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百态,同时也看见勇气,力量和情义。让我们也看到了自己记忆深处里的人活过的样子。你没有穷过,不会知道缺钱的滋味;你没有房贷,不会知道这座压在头上大山的那种不堪重复。有些事已经很努力了,到最后还是一场空。这种滋味是说不出,道不明的。世上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正像当代著名作家方方所说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
说白了,世上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我们之所以赞美勇气,崇拜力量,歌颂情义,是因为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看待自己。像书中的人物一样,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就这么不值一提地活了一辈子。每个人的心目中或记忆深处都用自己的江东父老。而作为读者的我们,阅读这本书其实就是和记忆深处或印象中的江东父老重逢。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只有艰辛。好多时候,哭都哭不过来。苦到深处,什么都说不出,只有一声声长长的叹息。随后抹一把脸,揉一揉眼,继续生活。因为只要活着,日子还得过啊。“苦水里浸泡过的心却偏偏不肯被驯服。”(《致 江东父老·自序》)活在这个世上,除了生死,其余的都是小事,甚至谈不上是事儿。
“致江东父老:为了配上你们,我要变得更加清白,那些廉价的嚎啕,那些似是而非的口号,我要代替你们去推开它们。”“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事,建一座纪念碑。”(《致江东父老·自序)李修文这么说,这么写,也这么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用最浅显恰好的语言道出最深沉最真挚情感的十八篇细微之处入手,以小见大的作品,一本厚厚的书,就是最好的说明,最好的纪念碑。“只要月光高高在上,一切就都来得及。”所有熬过的苦,都是充满希望的将来所必有的磨难。那一个个生生不息的鲜活的生命让人感叹折服于人的潜力是无尽无限的。由此回忆起电影《喜剧之王》中的那句精彩对白:“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人间有你在,一切都值得。为了亲眼目睹天亮后的很美,我们继续咬牙坚持,磨砺前行……

作者简介:陶玉山,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济南人。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一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作品收入到文学作品集中。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