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啥人们都情不自禁地说“然后”这两个字?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趣!人们常用“然后”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表示顺序和连接:" 这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能。“然后”最常用的意思就是“接着”、“之后”,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段落或事件,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这是它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什么它如此之常见。
2. "思维的惯性:" 人类在思考时,习惯于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组织信息。当我们要把脑子里想到的下一件事说出来时,“然后”就成了一个自然的过渡词,帮助我们把思绪顺畅地表达出来。它像一个思维上的“下一步”按钮。
3. "口语的“填充物”或“停顿符”:" 在口语交流中,人们有时需要短暂的停顿来整理思路,或者只是为了让话语更流畅、不那么零碎。“然后”就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填充词”(filler word)。即使有时它并不表示严格的时间顺序,人们也会下意识地使用它来填充停顿,或者让对话听起来更自然、更像连续的叙述。
4. "简洁性:" 相比于用更复杂的从句(比如“在……之后,我……”)或者反复使用“接着”、“接下来是”等词,用“然后”通常更简洁、更直接。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高效的连接方式。
5. "文化
相关内容:
【说语话文】
若要问哪个词在人们口头使用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答案一定是“然后”。
无论在校大中小学生,还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无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还是去外国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人张口闭口总会带出“然后”二字。就在近日的《百姓舞台》上,歌手嗓音嘹亮甜美,但讲起成长经历,一连冒出五六个“然后”,大伤情趣。有个低年级小朋友,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别看识字不多,也染上了说话带“然后”的毛病。问他“然后”是什么意思,摇摇头说:“不知道。听别人这么说。”
“然后”始用于何年何月无从查考,但“然后”一词风靡社会,说着随意,听着别扭,仿佛成了口语的添加剂,具有愈演愈烈之势。
《现代汉语词典》对“然后”是这样解释的: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学~知不足|先研究一下,~再决定。显然,“然后”是表示前后关系和顺序的连词。可是,口语中大多数“然后”是随意加上去的,跟前后关系和顺序风马牛不相及,成了累赘,纯属多余。
滥用“然后”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我们说话写作,是一句话一句话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无论是表达简单事物的单句,还是反映复杂情况的复句,都要按照语法规范的要求,遵循语言的组合规律和规则,才能像山间溪水般畅快地表达思想。如果在语意的畅流中,不时横刀杀出一个个“然后”来,岂不是割裂了句子,破坏了完整性,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滥用“然后”破坏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于须臾不可离的语言文字,应倍加珍惜,继承发展,任重道远。单从继承来说就不可小觑,且不说网上的新词层出不穷,良莠不齐,需要筛选、确认,就是口头上的流行语,也需要甄别鉴定。没有继承,谈何发展。一个小小的连词“然后”潜伏进口语,为越来越多的人滥用,而且成了习惯用语,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多少人兴致勃勃看着电视或点开手机,讲话人随意冒出不和谐的音符,“然后,然后……”瞬间兴致全无。
树有根,水有源。小小连词“然后”之所以持久、广泛地传播,一是现代媒体的传播效应,经过电视、网络的传播,再小的一句话,都可霎时天下知;二是名人效应,一些受众盲目崇拜、效仿;三是从众心理,“傻子过年瞧街坊”,大家都这么说,我也得这么说;四是不求甚解,知道不对劲儿,懒得查字典,得过且过。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就要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全民族的大事,人人有责。我们党历来提倡准确、鲜明、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我们的“话风”当然也要准确、鲜明、生动。
(作者:李宝亭,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退休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