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千古佳话,解读三国英雄知识典故

桃园三结义,千古佳话,解读三国英雄知识典故"/

“桃园三结义”是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情节,也是家喻户晓的知识典故。它讲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在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桃园三结义”的主要知识典故:
1. "背景设定":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主要人物是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刘备当时是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但家境贫寒,颠沛流离。关羽和张飞则是他的结义兄弟,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2. "结义原因": 三人志同道合,都渴望建功立业,匡扶汉室。 在此之前,张飞已经认刘备为兄,关羽也愿为二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或说是寻访明主的过程中),他们在涿郡(今河北涿州)的一家酒馆(有说法是“张飞酒肆”)相遇。
3. "桃园结拜仪式":

相关内容:

核心典故: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张飞庄后的桃园中,以香烛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此后三人始终坚守盟约,成为千古流传的兄弟情谊典范。

1. 背景起因:当时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招募义兵,刘备(汉室宗亲,胸怀大志但落魄)、关羽(因杀恶霸流亡,勇武过人)、张飞(本地屠户,家资颇丰且豪爽)在涿郡偶遇,因志向相投,决定联手报国。

2. 核心精神:以“义”为核心,强调“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对后世“江湖义气”“兄弟情谊”的文化认知影响深远。



3. 历史与演义:该典故主要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小说开篇塑造三位主角形象的关键情节。正史《三国志》仅记载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并未提及“桃园结义”的具体场景,属于文学作品对史实的艺术化加工,却因极具感染力而广为人知。

发布于 2025-10-06 07:57
收藏
1
上一篇:七绝诗韵,桃园蜜语传情 下一篇:桃园三结义,千年忠义传奇,照亮当代勇者前行之路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