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哲的新专辑《属于》分享会刚在上博东馆落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9月9日下午,这场试听分享会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办得热热闹闹,来了不少音乐圈的人和媒体。活动一开场,就直奔主题,播放了专辑里的几首歌,让大家先听听新鲜货。张信哲自己上场,聊了聊这张专辑的来龙去脉,说这是他职业生涯里的一次大尝试,里面融了不少新元素。专辑一共12首歌,制作人是罗宇轩和他一起操刀,曲风可不单一,有迪斯科的节奏感,也有格兰奇的粗犷劲儿,还有古典的优雅和乐队的声音,全都围着一个核心转,那就是他自己对人生的那些小感悟。不是那种高大上的说教,就跟日常聊天似的,歌词里藏着生活里的酸甜苦辣。

分享会现场,音乐人听了歌后有啥问题,张信哲都一一解答。比方说,有人问起演唱技巧上的变化,他就把思路讲清楚了,怎么处理高音,怎么让声音更有层次。媒体那边也抛出问题,问创作灵感从哪儿来,他说就是从平时观察世界得来的,不是刻意追潮流,而是想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张专辑的风格百变,但每首歌都服务于整体概念,不搞花里胡哨的噱头。听完这些,大家都觉得靠谱,媒体还当场点赞,说这真诚。活动里还放了新歌《这世的名字》的MV片段,这是专辑的压轴曲,张信哲特别看重它,不光质量高,还跟上海博物馆合作拍的MV,开创了流行音乐和文博跨界的先例。上博东馆这是头一回全馆开放给MV拍摄,文物元素直接融进画面里,镜头语言挺有感染力的,通过古董和场景,展现出艺术跟文化的多重连接。
说起这个合作,得从去年说起。2024年7月24日,张信哲捐了12件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服饰给上海博物馆,那些旗袍和女服保存得不错,成了馆里的新藏品。这次MV拍摄就是基于那次捐赠的延续,上博同意让团队进东馆取景,拍出这么个融合体。MV里,张信哲在馆内走动,背景是青铜器、瓷器那些老物件,歌词跟画面搭得天衣无缝,强调每个人在世界上的独一无二。不是简单的情歌,而是放专辑最后,有特殊含义,希望听众从头听到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名字。这首歌的艺术性不低,基调高雅,借文物元素完成了一次音乐、文化、艺术的联动。上海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馆,藏品全球有名,这次联手拉近了流行音乐跟收藏界的距离,让歌曲多了一层厚重感。
专辑《属于》的整体思路挺接地气的。张信哲没一味跟风,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主打风格。曲风从迪斯科跳到格兰奇,再到古典和乐队音,全是几十种元素混搭,但都为他的个人哲理服务。比方说,有些歌带点摇滚的野性,有些则安静如古典乐,整体听下来像在听他的人生故事。分享会上,他还聊了概念玩法,怎么让唱腔有突破,怎么在音乐里藏人生道理。这些不是空谈,专辑发行后,数字版已经在8月12日上线,实体版8月29日在台北发售。宣传活动从台北开始,现在轮到上海,这场分享会就是大陆首站。音乐人到场支持,从专业角度看,这专辑的权威性一下子就出来了,大家听了后讨论起旋律的转折和编曲的巧妙。

上博东馆选这儿办分享会,也不是随便。张信哲跟博物馆的前缘不少,捐赠后合作水到渠成。东馆建筑融合现代设计,空间大,适合放歌放MV。活动里,MV片段一播,大家就感受到那份跨界魅力。流行音乐进文博场馆,第一次这么深度,团队在拍摄时尊重规则,没干扰任何展品。镜头捕捉光线反射在文物上的效果,配上张信哲的声线,感染力强。媒体报道说,这MV是上博东馆首个音乐作品取景地,意义重大。分享会不光试听,还聊了专辑的创新点,比如曲风多元,概念新潮,音乐里渗着自我的人生观。问到是不是张信哲式的表达,他说对,但曲风变幻莫测,全为理解生活服务。
这场活动的影响不小。上海博物馆官网发了新闻,从藏品捐赠到艺术共创,标题就点明了这层关系。分享会后,媒体跟进报道,强调流行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张信哲的国民度高,上博才开放全馆,这合作让音乐多份文化质感。专辑《属于》作为全新力作,较之前有不少尝试,歌里的人生哲理接地气,不是抽象的鸡汤。张信哲在分享会上说,新歌《这世的名字》质量上乘,MV9月15日全网释出,大家可以等着看完整版。合作还没完,他跟上博还有更多计划,但具体没细说,就留点悬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