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搬家?

钱包先瘪一半。

”
昨晚刷朋友圈,看到杭州闺蜜晒新房,配图是堆成山的礼盒,我直接私信:别买传统六样,她回我一个哭脸——已经收了五个电饭煲。
这年头,送碗送米送枕头,像把人家当难民。
真朋友得送点“住进去就能偷懒”的东西。
我上周去上海浦东吃乔迁酒,拎的是一百来块的智能温湿度计,主人当场拆包装,手机一联,屋里湿度飙到70%,他立马开空调除湿,全桌人围观,比送金条还出风头。
小数据说话:京东家电年报说去年每四份搬家礼就有一份是小型智能件,不是大家送不起大电器,是“小”才显得你懂行。

巴掌大的电子猫眼、贴墙即用的感应灯,不用打孔、不用布线,收的人没负担,摆桌上像黑科技玩具,拍照发小红书自带流量。
有人担心“贵”,其实真不贵。
我对比过,一盆网红龟背竹加陶瓷盆要一百六,同价位能买带UV杀菌的“新居健康套装”,除甲醛喷雾、消毒灯、一次性抹布全配齐,疫情后谁不怕装修味?
天猫说这类礼包销量涨六成,送出去就是“我替你操心健康”,比水果篮实在。
年轻人更狠。95后同事给兄弟订了副3D打印户型模型,巴掌大,把新房格局缩成摆件,灯还能点亮,成本两百多,抖音同款播放破五亿。
收礼那位把模型放玄关,每次路过都能想起“这房子我亲手挑的”,情绪价值直接拉满。

当然,也有翻车现场。
广东同事吐槽,有人送钟,被长辈黑着脸请出门。
地域禁忌更新速度比APP还快:不送钟、不送鞋、不送伞,最好提前问一嘴。
实在懒得猜,直接微信转账,长三角中位数八百块,电子红包占六成,省得买错还占地铁位。
最心机的是“先登记后送礼”。
新婚礼物可以建小程序,搬家也行。

我把链接甩群里,大家各自勾选智能垃圾桶、除甲醛果冻,主人按需锁单,避免同款堆成山。
平台数据说使用量一年翻两倍,懒但有效。
说到底,乔迁礼就一条标准:让主人“住得舒服”而不是“看得热闹”。
你送的东西,他三天内能用上,用一次就想起你,就算成功。
下次再收到,别去菜场扛米,直接去数码区挑个百来块的小玩意,包个可降解牛皮纸,写句“愿你新家不潮不干不操心”,比写“乔迁大吉”高级多了。
礼物小,心意大,省得人家一边谢你一边挂闲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