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小城德企携手地方,共谱“双向奔赴”新篇章

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小城德企携手地方,共谱“双向奔赴”新篇章"/

这是一篇根据您提供的标题“活力中国调研行|在这座江苏小城,德资企业与地方‘双向奔赴’”撰写的示例文章:
---
"活力中国调研行|在这座江苏小城,德资企业与地方“双向奔赴”"
"(导语)"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江苏省以其发达的制造业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着全球目光。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位于苏中地区的"海安",正上演着一场引人注目的经济故事——德资企业在这里深耕细作,而地方政府则以“店小二”精神提供精准服务,双方如同磁铁般相互吸引,上演着一场精彩的“双向奔赴”。
"(正文)" 海安,这座隶属于南通市的县级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德资高地”,但近年来,其独特的营商环境和务实的发展理念,却成功吸引了众多德国企业的目光。从汽车零部件到精密机械,从环保技术到纺织服装,德国品牌在海安找到了生根发芽的沃土。
"“双向奔赴”的基石:硬环境与软实力的融合"
海安的“魅力”,首先在于其不断完善的“硬环境”。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现代化的港口、便捷的交通网络,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了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撑。海安高新区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企业提供了创新

相关内容:

长江入海口南岸,一座常住人口80多万的小城,何以入驻德企超560家、投资额超60亿美元?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江苏太仓,感受德资企业与地方“双向奔赴”迸发的蓬勃活力。

图为江苏太仓的城市风光。(受访者供图)

在太仓的舍弗勒厂区,黄色机械臂轻盈翻转,将精密轴承送入检测线;一辆辆货车载着刚下线的汽车零部件,驶向全国各地的整车工厂……30年前,舍弗勒在太仓建起一座30多人的小厂,如今其在中国已拥有1.9万名员工,布局6大研发中心、17座工厂,成为江苏制造业领域最大的德资企业。

舍弗勒的成长,是德企在太仓扎根兴业的生动缩影。

数据显示,自1993年开启对德合作以来,一家家知名德企在太仓落地生根。目前当地德企年工业产值超670亿元,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利润150万元、税收110万元。

“一开始,很多德国工程师来到太仓,手把手教授制造工艺。”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传播与市场部总监李佑美说,舍弗勒刚落户太仓时,中国汽车工业仍处起步阶段,这种“师带徒”模式为外企技术本土化埋下“种子”。

2005年前后,舍弗勒在太仓相继设立智能装配部、模具中心及双元制培训中心等。“我们不再只是引进技术,而是开始本土化研发和制造。”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五厂厂长楼峻峰说,目前舍弗勒中国区汽车业务供应链本土化率超过95%。

图为舍弗勒太仓基地一处工厂的外景。新华社记者 何磊静 摄

“这种深度本土化不仅是市场策略,更是对中国制造和研发能力的信任。”楼峻峰说,这份信任也体现在地方助力企业绿色转型的服务中。

厂房屋顶上,光伏板将阳光持续转化为绿色电能;车间里,数字化能源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能耗。“2024年,舍弗勒太仓基地通过光伏发电、绿电采购等,实现了生产环节100%绿电供能。”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余小毛说。

“随着汽车行业绿色化进程加快,舍弗勒需要转型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我们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从碳核算到绿电采购的全流程方案,有效降低其碳排放。”余小毛说。

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罗银介绍,太仓的竞争力不仅在于临沪的区位优势,更在于打造了“德企引领+本土协同”的产业生态,为外企深耕中国市场构建起“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目前太仓有600家本土企业进入德企供应链,800多家机构与德企开展研发、人才、资本等合作。”张罗银说。

图为太仓一处德式风格商业街区。新华社记者 何磊静 摄

在德资集聚的太仓高新区,项目审批环节已从“串联”改为“并联”,推行“容缺受理”,实现申报材料精简40%、审批时限压缩50%。同时,中德专线、汉堡之家等20多家服务机构落地,为德企提供从法律、金融到生活的全方位支持。

“太仓既讲效率又有温度的服务,使企业愿意主动扮演‘招商大使’。舍弗勒多次将供应商大会放在太仓举行,吸引更多伙伴入驻。”李佑美说,去年舍弗勒中国区营收达34.9亿欧元,占其全球营收约19%,而太仓基地,已成为其全球最大海外生产基地之一。

从“德国技术”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研发”与“全球市场”,德资企业与太仓的“双向奔赴”,正谱写更高维度的合作新篇。(记者何磊静)

发布于 2025-10-05 21:13
收藏
1
上一篇:张占云诗选,在有阳光的地方,歌声与惬意共舞 下一篇: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小城德企联动,共谱双向奔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