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端”到“身边”,清新禾云儿童新学年,伴“希望读书包”点亮梦想之旅

从“云端”到“身边”,清新禾云儿童新学年,伴“希望读书包”点亮梦想之旅"/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和人文关怀的标题,它清晰地传达了活动的核心目标、方式和对象。下面,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标题,构思一份更详细的活动方案或宣传文案。
---
"活动方案/宣传文案:从“云端”到“身边”:以伴“希望读书包”,为清新禾云儿童点亮新学年"
"一、 活动背景与意义"
“云端”代表着数字时代的信息获取和资源分享,而“身边”则象征着触手可及的关怀与陪伴。清新禾云的孩子们,如同冉冉升起的新禾,他们渴望知识,期盼成长,却可能在物质或资源上有所匮乏。
本活动旨在打破数字鸿沟带来的潜在隔阂,将“云端”丰富的数字资源理念,转化为“身边”实实在在的、能陪伴孩子们度过新学期的实体礼物——“希望读书包”。这不仅是一次物资捐赠,更是一份精神寄托,一次温暖的陪伴,旨在为新学年的开始注入希望之光,助力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二、 活动主题"
从“云端”到“身边”:以伴“希望读书包”,为清新禾云儿童点亮新学年
"三、 活动目标"
1. 为清新禾云的儿童们送去一批实用的“希望读书包”,改善他们的阅读条件。 2. 通过精心挑选的书籍和文具,激发孩子们对新学期的期待和对阅读的兴趣

相关内容:

9月17日上午,清新区禾云镇中心小学暖意融融,“携手以伴云陪伴计划,点亮乡村孩子成才梦”主题捐赠仪式在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深化教育帮扶、护航乡村儿童成长”为核心,在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共青团番禺区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由广州市驻禾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牵头搭台、整合资源,联合番禺区以伴青少年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旨在通过“线上云陪伴+线下物资支持”的双重模式,为禾云镇中心小学的乡村儿童送去优质教育资源与成长关怀,切实助力乡村教育提质增效。

活动得到各级单位与学校的高度重视,工作队、禾云镇、禾云镇中心小学等多方代表齐聚现场共话帮扶,共同统筹推进帮扶资源落地。此外,40位受助学生代表与10位家长代表受邀参与,共同见证爱心时刻、分享成长收获,让本次活动成为“政企社校”协同发力、共促乡村教育发展的生动实践。

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禾云镇中心小学代表先向番禺区以伴青少年发展中心及驻镇帮扶工作队的爱心义举表示衷心感谢,并勉励受助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将这份爱心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各界的关爱。

接着,家长、学生及各方代表召开座谈会,大家围绕“以伴云陪伴计划”的真实体验与成长收获,敞开心扉分享了云陪伴项目带来的可喜变化。“孩子成绩提升了,和志愿者老师也有很多的话可以说!”其中一位家长说道,“以前孩子放学回家没人辅导功课,很内向。自从有了大学生老师,她不仅数学题有人教了,还会主动跟我们讲和‘云老师’分享的趣事,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自信了!”

座谈会现场。禾云宣供图

另一位则提到云陪伴后孩子的变化:“孩子英语特别弱,多亏志愿者给方法、陪练题,现在不仅成绩上去了,连学习主动性都强了。”还有家长点赞项目的“方向指导”:“我们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只能跟孩子说‘要上大学’,却不知道怎么帮他规划。志愿者会跟孩子聊‘想当老师还是医生’,帮他确立目标、指引方向,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这种‘陪他想未来’的服务,比解10道题更有用。”

在家长们分享之后,接受过云陪伴服务的学生们也踊跃发言,积极分享他们在项目中的成长收获,包括学习成绩的提升与心理状态的积极变化。

广州市驻禾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吴钦德表示,希望孩子们珍惜社会的关爱,认真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表示工作队将继续整合资源,推动更多这样公益项目落地,为乡村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在捐赠环节,学生代表陈家丽在发言中表达对志愿者的感谢。“我很喜欢我的云陪伴老师,她像大姐姐一样陪我读书、教我写作业。今天收到新的书桌和台灯,以后学习就更方便了,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嘉宾们将满载着爱与期望的“希望读书包”逐一递到孩子们手中。据悉,书包里不仅有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还有书桌、台灯等改善学习环境的物资,以及衣服、帆布袋等生活用品,全方位贴合孩子们的实际需求。

向学生赠送“希望读书包”。禾云宣供图

此次活动是对以伴“困难儿童陪伴计划”云陪伴服务的深化与延伸。自项目启动以来,已为禾云镇80余名学生提供线上陪伴服务,有效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其成长经历。未来,项目将继续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助力更多困境儿童走向更广阔的明天。

撰文:江绮雯 贺欢 通讯员 禾云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江绮雯;贺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布于 2025-10-04 19:27
收藏
1
上一篇:文艺清新与豪迈磅礴,闲适悠然中自愈的耐人寻味之旅 下一篇:风雨洗礼显担当,清新浸潭全链条防御铸就群众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