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能当饭吃吗?”——茌平文旅局用一张2000人次的日流量表:不仅能吃,还能吃出一条街的房子。
3000平方米场馆、400件邮票油画、七大板块,这些数字堆在一起,像给投资人看的PPT,却在中秋国庆连轴假期里变成现金机的计数器。

日均2000人,门票按最低30元算,一天就是6万,八天48万,刚好把场馆一年空调费赚回来。
馆长没说的是,真正进账的是停车场里那排卖烤兔腿的三轮车,15元一根,半天能卖800根,油钱都不用找零。
研学课程把3到12岁孩子按年龄切成三档,材料成本一张彩色卡纸不到3毛,卖价98元,还包邮一本“小小兔文化研究员”证书。
证书是A4铜版纸,批量打印0.4元,家长朋友圈晒图带来的二次流量比电视台广告管用。
孩子回家把纸折兔摆在书桌,家长就记住“茌平”两个字,这比花200万做城市形象片划算多了。
肖家庄镇宣布要建“兔文化小镇”,口号是“养殖+文旅+文创”。
翻译过来就是:原来卖活兔按斤称,现在按只卖故事。
一只獭兔出栏30元,做成标本能卖300元,再配个“月宫”灯光箱,标价888元,灯光成本40元。

小镇还没动工,济南的民宿平台已上线“兔主题房”,周末价涨到380元一晚,平时整条街客房入住率不到三成,假期被兔子拉到九成,房东笑得比兔牙还长。
文旅局把30%增长写进简报,却不敢写返程高峰的堵车长度:3公里,导航显示红色。
堵车原因是大家为了拍同一只白色垂耳兔,它叫“雪球”,馆里唯一允许抱的兔子。
雪球一天被抱700次,下班时后腿发抖,饲养员给它加了两片钙片,这药钱也算在“兔产业”成本里。
隔壁金牛湖景区假期游客只增加5%,门票还是35元。
管委会的人站在路口数车,发现90%的车在兔博馆门口掉头,连湖边的烤肠摊都推着炉子往兔子那边跑。
一个下午,湖边空了200个车位,兔子那边加了300个临时车位,土地是村集体刚平整的,租给镇收20万,村里老人说“比种玉米强”。
兔子不会说话,却帮茌平把“乡村振兴”四个字写进账本:活兔交易1.2亿元,文旅收入0.8亿元,文创还在预售。

镇长私下说,明年把“雪球”做成IP,印在卫衣上,目标是把一只兔子卖出十只兔子的钱。
游客拍兔子、吃兔子、买兔子,最后带走的是一张合影。
合影里孩子笑得最开心,家长却得排队一个半小时。
排队的栏杆是临时租的,一天租金2000元,栏杆尽头是出口商店,最便宜的钥匙扣25元,成本3元。
出口没有座位,家长站着扫码,手机信号被挤成两格,支付却一秒到账。
兔子还是那只兔子,只是换了个地方,就从菜市场的笼子里跳到文化展台,身价翻十倍。
没人问它愿不愿意,它只想下班吃草。
---
兔子真的需要“文化”才能卖个好价,还是人需要找个理由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