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智慧,巧治沟壑,造出良田千顷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7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卫国(今河南卫辉市)人。他以改革家和政治家的身份而闻名,曾在楚国、秦国等地推行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治沟壑,造良田”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吴起的口中,但却是对他推行农业政策的一个很好的概括。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水沟和壑地,开垦和制造好的田地。这体现了吴起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思想。
具体来说,吴起在担任楚悼王任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期间,在楚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发展农业。他认识到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战争胜利的基础,因此他鼓励农民耕种,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以下是一些吴起在楚国推行农业政策的具体措施:
"兴修水利:"吴起重视水利建设,认为水是农业的命脉。他组织民众开凿沟渠,引水灌溉,解决了农田缺水的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改良土壤:"他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的肥力。例如,他可能推广了深耕、施肥、轮作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开垦荒地:"吴起鼓励
相关内容:
时已入冬,天色渐寒,吴起县的山山峁峁,都披上了灰褐色的外衣。
走进吴仓堡镇党畔村,山间小路蜿蜒。村民高起东开着货车,满载着金灿灿的玉米。他承包的1500多亩地,大部分种了玉米,估摸一算,能收获近200万斤。“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治沟造地,让俺们这儿的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
吴起,地处陕西延安西北部,山大沟深、少雨干旱,境内沟壑纵横。长期以来,这里都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雨水冲刷下,这片土地形成了当地独有的“V”字型地貌特征。“山山洼洼没地种,零零散散不成片。”高起东仍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村里漫天风沙的景象,以及那“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的苦日子。
水土流失、耕地紧缺,该怎么发展?吴起经过研判,给出了答案——启动“治沟造地土地整治系统工程”。
何为“治沟造地”?
“这个工程是沟道治理新模式,主要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改造、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为一体。”吴起县治沟造地办主任宗有军介绍,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措施,达到小流域治理的目标,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
“以前一下雨,沟里的山洪往外涌。现如今,变化实在太大了!”高起东说,近些年来,堤坝拦截了山洪,沟沟壑壑变成了良田。“水泥路一直修到地头头,加上机械化操作,如今种庄稼既方便,又能卖个好价钱!”
沿着蜿蜒山路,来到白豹镇王砭村,一大片平整的土地映入眼帘。夕阳西下,几位村民正忙着种植油用牡丹。“今年村上平整了391亩地,给我家分了36亩。”村民李彦虎高兴地说,“我把地流转给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每亩100元。平时日子里,我在牡丹园里打工,还能挣工钱。”
短短几年,一条条沟壑变成高产良田,治沟造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当地气候环境。“这片土地生态富民两不误,走出了一条‘治沟保生态、造地惠民生’的和谐新路子。”宗有军说。
数据显示,吴起县实施的治沟造地工程已覆盖了县域内所有镇街,平整土地2159公顷,新增耕地838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1244公顷;土地机耕率由过去的59%,跃升至现在的95%;修建田间路187公里、排洪渠道17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