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与不懂,都是人生路上的独特风景

懂与不懂,都是人生路上的独特风景"/

这句话“懂与不懂,都是风景”蕴含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意境。它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接纳不同层次的理解:" "懂:" 指的是理解、明白、认同。当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他人的意图或艺术的内涵时,会获得一种认知上的满足和喜悦。这种“懂”本身就是一种风景,一种智力或情感上的契合。 "不懂:" 指的是困惑、不解、不认同。当我们面对新事物、复杂概念或与自己认知相悖的观点时,虽然可能感到困惑,但这种“不懂”也提供了探索、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它像一片未知的领域,引人好奇,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风景,激发我们想去了解。
2. "欣赏多样性本身:" 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人的认知、感受和立场各不相同。“懂”与“不懂”正是这种多样性的体现。接受并欣赏这种差异性,就像欣赏自然景观中有高山也有低谷,有晴空万里也有云雾缭绕一样,都是构成完整画卷的必要部分。
3. "心境与视角:" 面对同样的情境,有的人“懂”,有的人“不懂”。这往往取决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经验、心境和视角。“懂”与“不懂”并非绝对的对错,而是主观认知的结果。这句话提醒我们,不必执着于必须“懂”,

相关内容:

前段时间,我写《乡音里的上海,一个崇明人的春秋岁月》的文章,那是关于初到市区工作,不会上海话感到自卑的文章 ,早上收到这样一条评论:“现在还十分纠结啥是正宗上海人的上海人多吗?都是哪个年龄段的?”

看到评论的瞬间,我忽然笑了。不是觉得评论奇怪,而是突然明白,有些人注定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那些年的慌张,从来与“是不是上海人”无关,只与我有关。有关一个异乡人慢慢扎根的茫然与庆幸,有关那些在角落里接住过我的善意。就像评论区里,有人留言说“我当年也是这样的感受,怕自己这个外乡人被冷落”,短短一句话,却比任何解释都暖。原来同频的人从不需要多说,一句话,就知道彼此走过同样的路,哪怕素未谋面,也能透过文字摸到彼此当年的心跳。

至于那个追问“哪个年龄段”的人,其实也没什么可介意的。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路口,望着我的方向,好奇而已。就像有人会对着画家的画追问“你画的这棵树是什么品种”,却没读懂画里藏着的是画家对故乡的思念,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关注的重点自然不同,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循着你的路走。

年过五十后慢慢就懂了,岁月里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让所有人都理解你,而是让你学会与“不理解”和解,若有人愿意蹲下来,听你说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那是幸运;若有人在你迷茫时,不用你开口,就递过来一份温暖那是福气;当然也会有人路过你的人生,留下一个问号便转身离开,那是常态,毕竟,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要有回音,不是所有的目光都要在意,不是所有相遇都要成为知己。

当年的酸涩早被时光冲淡,只剩一声轻笑。那些纠结过的、慌张过的,都成了垫脚石;那些不懂的、不问的,也都成了路过的风景。而那些懂你的人,那些同频的共鸣,就像暗夜里的星光,不用太多,几颗就够照亮很长的路。

原来最好的生活,从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对”,而是你终于敢做自己,还能遇到一群愿意陪你做自己的人。那些不懂的追问,不过是路过的风;那些懂你的共鸣,才是照亮前路的星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这些星光,慢慢走,好好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分享我的今日感悟##秋日生活打卡季##在记录我的2025#

发布于 2025-10-03 20:42
收藏
1
上一篇:人生最美的风景,探索心灵深处的诗意画卷 下一篇:岁月匆匆,探寻心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