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四川重庆,为何偏爱“川”“渝”而非“蜀”“巴”简称之谜

探秘四川重庆,为何偏爱“川”“渝”而非“蜀”“巴”简称之谜"/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行政、文化和语言等多个层面。四川重庆普遍使用简称“川”和“渝”而不是“蜀”和“巴”,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政区域划分的历史演变:" "“川”与四川省:" 清朝末年,废行省制,在四川省(取四川西、南、东、北四方的“川”字)的基础上建立四川省。因此,“川”作为四川省的简称,具有明确的现代行政来源,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渝”与重庆市:" 1997年,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重庆古称“渝州”,取“渝水”(即嘉陵江)之“渝”字作为简称,以区别于原四川省内的重庆市。这赋予了“渝”作为重庆直辖市简称的法定和官方地位。
2. "“蜀”的地域范围模糊性与历史变迁:" "历史上的“蜀”地:" “蜀”在历史上曾指代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是古蜀国的核心地带,后来泛指四川地区。虽然文化上“蜀”与四川紧密相连,但它的地域范围有时并不精确对应现代的四川省或重庆市。 "现代行政区划的“四川省”:" 现代四川省的版图远大于古蜀国或传统意义上的“蜀地”,包含了成都平原以及川东、

相关内容:

说到四川和重庆啊,老一辈的人总喜欢用“巴蜀”来形容这大片土地,有种穿越千年的味道。但现在你去重庆办事,对方热情跟你讲“巴渝”,你又觉得怎么都拗口,那味总是淡了些。其实这里头有门道,怪不得很多四川人也有点搞不清,到底西南哪个区域算巴,哪个算蜀,为什么自家的地名跟车牌、文化名片对不上。你刚一捋,这事背后的区划变迁,比锅里的水还翻得快。

多说一句,早些年,大家都觉着四川盆地就是一大块“川”,实际上里头细分挺多。打个比方,你成都人自豪地说“蜀地”,其实你要是碰到巴中、达州、广安、南充这些地方的街头老大爷,大概率会摆摆手告诉你:“我们老家是巴人。”像阆中,还成过巴国首都呢,这事儿要搁现在成都人嘴里讲起来,怕是都觉得稀奇。这也就是为什么,比如遂宁市、内江、自贡、泸州的部分地界,虽跟成都连着,但在好多老旧村镇说话,糅着些巴人的腔调,老早就把蜀的边界往西缩了。

再想想重庆,97年忽然成了直辖市,气势不小,带着万县、涪陵、黔江硬是把“渝”字撑大了。其实把重庆叫作巴,感觉也有点生硬,因为它才占了巴文化区的一半。至于“渝”,其实以前只代表着主城区和西边那头的“老重庆”,万州、涪陵、黔江这些地级市各自还有专属的简称,可惜并不在“渝”字里头。最离谱的是,这年轻直辖市其实就是用四个地级市凑成的那么个大块头地盘,面积窜得都快赶上湖南,海南都得自愧不如。

有意思的是,这些变化背后冒出一堆新名词。比如“巴渝”——你说这话,按文化血统论,“渝”只是“巴”区的一小撮。要不是行政区划硬割出来,没人会把两字拼一起。真正文化上并重的,其实是巴、蜀并肩,当初商周时期各干各的,后来巴、蜀并称,大家也都认了。可重庆一分,老牌“巴蜀”说起来总有点家里拆开了的意思。如今流行的“川渝”,说白了就是车牌照和新闻词里生造的“合称”,真让当地人拿来讲故事、聊乡土,总觉得不是那么热气腾腾。

再看现在,四川省剩下的盆地,除了新划的藏羌彝文化区,大抵是真正“巴加蜀”合体。要是非叫“蜀”,那可只剩下成都、德阳、眉山一带,一东北下就碰到巴区的边。这就好比你去广安吃火锅,老板问你是不是蜀人,实则人家锅里煮的是巴味。更别提巴文化被重庆割了一半,如今四川和重庆的简称怎么取都别扭。有人硬生生搞出“渝语”“渝菜”,听着就像电视广告词。插句话,香港、澳门从广东划出去,大家还说粤语,谁听过港语、澳语?上海从江苏分出,也是“沪语”还是“吴语”的小分支,没人强行造新词。

我曾和一位重庆文史爱好者喝茶,他说,假如当年行政区划简单点,直接把盆地对半分,成都管西头,重庆管东头,这合称就应叫“巴”“蜀”,两个字车牌都好配,简单明了。可惜历史没有假如,重庆直辖带走了半个盆地,结果搞出来个体量比台湾岛还大的直辖市,说是“市”其实就是个省。你仔细琢磨,不管“巴蜀”怎么拆,谁都不能独占“川”字。不少土生土长的四川人,甚至更难搞清自己到底属于哪个字范畴。

这场变动,表面看是行政规划,背后却是各地人认同感的微妙调整。我记得2000年初,重庆刚直辖不久,巴南区、奉节老乡聚头喝酒都说:“我们还是巴人!”追根问底,你发现他们对“巴蜀”这段渊源有很强的归属感,不太接受“川渝”这类半路冒出的称呼。就像重庆秦妈火锅扎根成都,也是四川人开的店,到底算川味还是渝味?谁也说不准。

另一头,成都的年轻人现在倒习惯自称“天府”,但在一些讲究老传统的场合,比如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大家嘴上抬头还是“巴蜀子孙”。我有个在南充教书的朋友,在课堂上讲《巴国春秋》,说到巴人迁徙,学生们都挺起了脖子。其实,巴文化从来没有被地域彻底框死。

到底谁该代表整个四川?只怕一张地图画出来,盆地的边界已经在文化里慢慢模糊。比如你在泸州酒馆听人讲酒,主人总说自己是“川人”,可一深谈,家里祖宗就是巴中上迁来的,当年土司归巴区管。还有一次在内江赶集,碰到两帮卖竹编的师傅,一个“自贡腔”,一个“达州调”,你说他们跟成都是不是亲,一点也不赶那份热。

说到底,这些地名和文化圈,无非都是世代流转的结果。如今的四川、重庆,不管名字和车牌怎么变,人心里的老归属感,还是最难更改。我常想,假如“巴”与“蜀”还能并肩站在地图上,是不是大家的身份认同能更明朗一点?政治和经济的分隔,终究改变不了一碗豆花和一口竹蒸腊肉的味道。

或许将来,再有新的区划、或新的称呼,听着依然会别扭。不过历史本就不总是顺着人心走,不变的是锅盖下腾起的家乡味道。你问一问菜市场里吆喝的人,是否愿换个叫法,十有八九还是要多嘴一句:“我们巴蜀都在的嘛!”

发布于 2025-10-03 10:12
收藏
1
上一篇:时隔八年,重庆再攀高峰,揭秘重归“中国第一”的背后动力 下一篇:恐龙脊背上的奇迹,重庆揭秘为何成为全国罕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