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乐趣,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乐趣不仅在于路途的所见所闻,而且在于内心的得失、舍得、历练和纠结。当既定目标达成之后,心里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当再次安全回到家中的时候,路途的一切不仅成为故事,更多的还是一种人生经历,值得永久珍藏。得与失记得以前学《管理会计》的时候学会一个概念,即“机会成本”,当你感觉得到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付出了失去对应的机会,即你往东行走的时候,一定会失去西边的美景。人生一直在做选择题,决定方向的,一定是你觉得得到会大于失去的。选择外出享受心灵的愉悦,放弃的就是在家闲适和宁静的生活。自己决定了的,那就按照计划去做,这样才能避免将来的后悔。得与失其实是一对辩证关系,得到与失去,有时候可能呈完全负相关的关系,得到的越多,可能失去的也就越多。比如你要想加快速度,可能就要增加油耗,路途上,你一直会做着时间与金钱之间的平衡关系。想要达到更远的地方,那一定会损耗更多的精力。想多看会儿景点,就会晚到休息的地方。得到更多沿途的风景,就会失去对所在城市的景色的欣赏。得与失其实就是一个心境,一切以心为主宰,当你做好这个选择的时候,那么你得到的可能就会大于失去的。舍与得得失和舍得仅从字面去理解好像意思差不多,可在我的字典里,我硬性地将它们与主客观对应起来。得失好像更客观一些,心里想着“一切是最好的安排”,得失也就无关紧要了。可舍与得更需要做出主观判断,从编制出行计划开始,就要确定自己的取舍。沿途的风景多种多样,比如在自然与人文风景之间,我选择了人文,这也就是,我没有选择额济纳旗的胡杨林景区,而把时间更多地安排在内蒙的几大寺庙里,这是我的兴趣判断。旅途中最让我纠结的时候出现在快到哈密的途中,我当时特别想咬咬牙,一直干到乌鲁木齐,以G7的路况,一天多跑个600公里,咬咬牙估计也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假如这次出来没有把G7跑完,心里是一定会存留遗憾的,且这份遗憾可能永远也无法弥补了,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坚持的冲动。毕竟长途奔袭已经三天了,后面还有更加繁重的路途。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决定是对的。毕竟我已不再年轻,出门还是要以安全为第一要务。人生无法善始善终的事太多了,何必在一个小目标上如此纠结呢。在哈密返回,我们为返程节约了很多时间,后来,我们临时增加了晋祠和山西博物院两个景点,这比直往乌鲁木齐的疲于奔命还是强了很多。记得当年读《苏东坡传》,里面说到了一件事,说是苏轼在贬谪惠州期间,某日有几个朋友约他一起爬山,当他爬到半坡时已累得气喘吁吁,看他不想继续登顶了,有朋友就极力劝他,务必要爬到山巅,因为,登高瞭远,山顶的风景一定比中途要强很多。苏轼笑着他们,人生处处是风景,以他的年岁及体能,到达半坡就是他能看到的最好风景。年轻时读到这段,其实不理解苏轼心胸的豁达,当然,这样的豁达除了天生客观,还得需要岁月熬制。成与败人在旅途,旅途如人生,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事后回想起来,其实也无所谓成与败。往往那些在旅途中遭受的挫折,可能会成为最深的记忆。十几年前,我们在甘南遭到一群藏族青年打劫,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不免后怕。这件事,估计这辈子都不可能被我们忘记了。因为这次意外,后来我们出门都是时刻保持百分百的警惕心,这也是我们后来一直顺顺利利的宝贵经验。本次旅程中最让我们感到崩溃的事,是从哈密出城开了70公里到第一个服务区小白地,告示牌上标记着,前方350公里没有加油站,而我们的邮箱显示只能开250公里时,我们真的有点破防了。要么撂在半途找救援,要么就是乖乖地回到哈密把邮箱加满。那段路不想回头,不是想着来回要跑150公里的冤枉路,而是那条路真的不好开,那条路全是戈壁和沙漠路,有一段横风强烈,车子开在路上感觉都会漂移,风裹挟沙子,沿途的能见度非常低,在茫茫黄沙中,我甚至以为自己看到了海市蜃楼。返回不仅是冲进沙场,感觉是冲进了战场,自己又得跟风沙搏杀一番。虽然折腾一个来回,加油的时候,顺便在加油站冲洗了一下车子的外观,瞬间减少了车外围的一些长途的痕迹,情绪价值瞬间跟邮箱一起充满了。旅行的乐趣不仅仅体现在旅途中,甚至可能会延展到日后的生活里。当我把藏区遇险、哈密加油的事说成故事,瞬间就变成了趣谈,不仅娱乐了自己,而且也愉悦了别人,这样的快乐,值得书写和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