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瀛璐
如果说印度有三宝,那非常有可能是瑜伽、咖喱、宝莱坞。其中,瑜伽又当属头牌,堪称国粹。2016年12月1日,印度瑜伽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中国云南民族大学将首次招收瑜伽硕士,学习瑜伽体式、瑜伽哲学、瑜伽医学、瑜伽解剖学等等课程。作为跨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综合学科,瑜伽并不只是拥有高难度动作的行为艺术。在它神乎其神的效果论背后,有着更有意味的缘起和进化。
海浪、微风、舒缓音乐搭配催眠式的轻柔解说,女子头戴花环舒展身体,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对练习瑜伽的最初印象。1985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几乎每天早晚都要播放30分钟的“蕙兰瑜伽”,头戴花环的张蕙兰和瑜伽就这样走进了中国大众生活。现代瑜伽高雅、优美的形象渐入人心,掀起了大众健身热。可实际上,瑜伽练习的最初目的与强身健体并没有直接联系,挑战身体极限也只为进阶苦修。
关于瑜伽的起源,印度并没有保存下来可靠的历史记载。据传说,7000年前就有秘密瑜伽在喜马拉雅山区一带流行。可考的证据来自于20世纪初哈拉巴古城遗址出土的一枚印章,上面刻有盘坐冥想、沉思或其他姿势的神像和一些瑜伽坐法的刻印,距今3000年左右。瑜伽“yoga”一词来源于梵文音译,本指一种驾驭牛马的工具,被引申为连接、统一。在中国,被译为“瑜伽”最早出现在唐朝,由玄奘翻译的法相宗经典《瑜伽师地论》,这里的瑜伽是相应、契合的意思。
《吠陀经》
几乎从发源时代起, 瑜伽就与宗教、巫术、苦行、医学保健结为伴侣, 成为印度文化重要内容。而说到宗教,就不得不提到印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里有一个人们的老熟人——阎罗王。该教相信轮回,传说第一个人类和第一个死去的人名叫阎摩,由他掌管亡灵的国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阎魔也就成了阎罗王。在婆罗门的教义中,万物最高实体是“梵”,修行者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梵我合一”,类似于中国的“天人合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进行一定的修炼。修行者最初以静坐、冥想的方式在山谷中清净苦修,在与大自然为伴的过程中,又摸索出一套有益身心的体位姿势,这便是瑜伽术。因此,从广义上来讲,瑜伽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主张调息、静坐,探寻“梵我如一”的道理与方法;而从狭义上来讲,瑜伽则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运动。
如今有迹可循的最早记录瑜伽的典籍是《吠陀经》,此后“瑜伽”一词频繁出现在印度教圣经《薄伽梵歌》中。公元前300年,“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写成了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瑜伽理论书籍《瑜伽经》,从此使得瑜伽术的传播走上了正轨。此前,没有任何一个著作给瑜伽具体定论,也没有一个人将其整理成体系。
以《瑜伽经》的出现,瑜伽的发展被分为三个时期:前古典时期,缺乏文字记载,瑜伽逐渐由哲学思想变成修行法门,静坐、冥想、苦修,成为主要方式,这一阶段持续了3000年;古典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有文字记载到《瑜伽经》成书,瑜伽正式出现了体系学说;再从《瑜伽经》的著成到19世纪,为后古典时期,共有21部的《瑜伽奥义书》出现,这时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静坐和冥想,相信只有通过苦行的修炼技术才能达到终极目标,产生了节食、禁欲、体位法等等理论。对现代瑜伽影响最大的哈他瑜伽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传统瑜伽形成不同流派,有着重于静坐和冥想的王瑜伽;以理性思维探求真理的智瑜伽;力尽善行,清心寡欲的业瑜伽,代表人物为圣雄甘地;以宗教态度和积极行善来达成目的的信瑜伽;以及以呼吸和身体锻炼为主的哈他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