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汕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关键一年。五年来,汕头扛起迎头赶上的历史责任,全市上下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以大干快干的奋斗姿态,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即日起,《南方日报·汕头观察》开设“牢记嘱托 迎头赶上”栏目,推出一线深调研系列报道,组织记者分赴产业项目、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一线蹲点采访,记录五年奋进之路。敬请垂注!

在汕头南澳勒门海域,116台风力发电机组迎风列阵,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位于濠江区的大唐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项目陆上开关站,62台风电机组的运行参数实时跃动在监控大屏上,运维团队24小时守护着这片“海上森林”的脉搏。

大唐南澳勒门Ⅰ项目海上升压站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这组充满科技张力的画面,正是汕头海上风电产业五年跨越的生动注脚——从2020年首座陆上开关站破土动工,到如今3座风电场、120万千瓦装机容量领跑粤东;从7兆瓦单机起步,到16兆瓦实验机组刷新行业纪录;从单一发电到“风电+海洋牧场”立体开发,汕头用五年时间在南海之滨书写了中国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样本。
风自海上来,产业向“新”生。近日,记者走进大唐汕头新能源公司,探寻其从单一风电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综合开发的蝶变之路。

走进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娄淑军的办公室,墙上贴满海域图与项目进度表,无声诉说着汕头风电产业“向海图强”的奋斗征程。
2020年,这名风电老将带领汕头团队一路闯关——2021年,南澳勒门Ⅰ项目并网,汕头海上风电实现“零的突破”;2025年,南澳勒门Ⅰ扩建项目投运,13兆瓦风机批量应用、16兆瓦机组首次落地,刷新大唐集团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纪录。近日,由大唐开发设计的“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平台即将投产,工程部门的工作人员争分夺秒抓紧调试。
五年间,从7兆瓦到16兆瓦、从单一风电到“风电+海洋牧场”综合开发,大唐汕头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了技术、规模、效益的多重突破。数据印证着绿色转型的成效:南澳勒门Ⅰ项目与扩建工程累计发电量突破3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0万吨;海洋牧场计划年产章红鱼100余吨。这些数字背后,是汕头对“双碳”目标的坚定践行。

5年来,汕头海上风电产业从“零的突破”迈入行业标杆之列。

2019年,来自吉林的刘兴汉背着行李踏进汕头。彼时,汕头海上风电的图纸还是空白。“单机容量大、总装机大、海上标准从零起步。”这名后来出任大唐汕头新能源生产管理与环境保护部主任的汉子回忆,“当时大家心里只剩一个字——拼!”
没有人等待工作布置,所有人自发找活干。关键节点上,团队把“白加黑、5+2”当成默认作息,靠一股不达目的不收兵的狠劲,硬生生蹚出一条路。
2021年6月,南澳项目海上施工正式启动;8月,顶着“抢装潮”与疫情的双重夹击,首台风机稳稳落桩;11月,21天有效窗口期,他们吊装18台,最快一台仅48小时完成;12月,35台风机全部到位,90天完成全部海上作业。最终,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被业内称为“汕头速度”。
2024年,南澳勒门Ⅰ扩建项目再次刷新纪录:50艘施工船、800余人同时作业,调配当时国内最先进的4艘吊装船与1艘敷缆船轮番上阵;海陆联调4天完成,刷新了首台风机沉桩到并网发电的速度。

大唐南澳勒门工海上风电项目陆上开关站,运维团队24小时监测风机运行。 受访者供图
这些数字背后,是多项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据刘兴汉介绍,大唐南澳勒门海上风电项目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仅在风机施工中采取先进的静压打桩技术,并且采取电流技术为项目镀膜,从而有效抵御海水的腐蚀,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同时也避免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此外,他们还定期对海洋水质、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始终处于健康稳定的状态。

数字最有说服力:南澳勒门Ⅰ风机可利用率连续三年保持99%以上高位,2024年11月更飙至99.99%。这逼近极限的纪录,是大唐运维人昼夜不歇、以毫米级精度守护机组的硬核答卷。
刘兴汉展示的运维日志里,记录着团队对极致的追求。每次出海作业检修后的技术复盘,每月召开的缺陷分析会,通过画图演示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可视化操作指南。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全员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铸就了南澳勒门海风场的5A级品质。2024年,刘兴汉带领团队完成首个百日无故障风场创建工作,南澳勒门海风场也在近3500家风电场对标中获评全国5A级风电场,是广东区域唯一获评最高级别的海风场。

刘兴汉(右)通过监控查看风机运行状态。 受访者供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管理模式的创新。刘兴汉说,生产技术团队从开始组建的10余人的队伍,壮大为涵盖各专业、协同高效的60人队伍,为后续实现海上风电一体化管理,风电现场无人化管理,集中监控、少人值守奠定基础。
近期,团队还给风机创造性地研发了“海上空调”。据其介绍,由于海上机组机舱全密闭,高温环境下设备元件时常会遭遇“中暑”停机。经过团队反复实验,他们为风机关键部件加装二次降温系统,改善机舱环境温度,提高元器件使用寿命。
诸如这样的创新,在汕头海上风电项目比比皆是。随着我国海上风电朝着大容量、深远海的方向快速发展,南澳扩建项目的16兆瓦风机正悄然担起探路深远海的使命。娄淑军一语中的:“单机越大,捕风越多、用海越少、度电成本越低,是推动海上风电迈向深远海的关键技术之一。”眼下,它正以试验样机的身份全天候采集运行数据,为行业挺进深蓝奠定技术底座。

在汕头南澳勒门海域,116台风力发电机组迎风列阵。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余丹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余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