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脚下,诗意栖息,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雪山脚下,诗意栖息,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这是一篇关于“雪山脚下的诗意生活”的文章,希望能描绘出那种意境:
"雪山脚下的诗意生活"
当巍峨的雪山沉默地矗立在苍穹之下,它的皑皑白雪便是世间最纯粹的画卷。而生活在这雪山脚下,仿佛是画卷的一部分,每一帧都流淌着别样的诗意。
清晨,不必被闹钟惊醒,而是被雪山皑皑白雪反射的第一缕微光温柔唤醒。推开窗,凛冽的空气带着雪的清新,夹杂着松针的清香扑面而来。远处,雪山依旧沐浴在晨曦中,轮廓模糊而圣洁,仿佛亘古不变的守护者。屋檐上可能已挂上了晶莹的冰棱,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如同凝固的钻石。
白日,是探索与沉浸的时刻。沿着蜿蜒的山路漫步,脚下是松软的雪地或坚实的石板小径。远处,雪峰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湖泊或溪流中,构成一幅绝美的对称画。或许,你会偶遇在雪地里嬉戏的孩童,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瞬间点亮了这片宁静;或许,你会邂逅一位披着羊皮袄的老者,他正坐在门口,用平静的目光注视着雪山,仿佛在与这位古老的朋友对话。
午后,阳光变得温暖,洒在身上驱散了寒意

相关内容:

从丽江古城向北出发,驱车十余公里就来到了玉湖村。这是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的一个纳西族古村落,位于玉龙雪山南麓,平均海拔2600米。村子原名“雪嵩村”,纳西语称“巫鲁肯”,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有“雪山第一村”的美誉。

来到村子,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纳西族传统风格的游客中心,平添了几分宁静与安逸。远处云雾缭绕,连绵的玉龙雪山若隐若现。前方广阔的草坪如绿毯铺开,“纳西秘境玉湖村”的立体大字格外醒目,像在热情招呼远方的游客踏入这方世外桃源。

人民日报记者 赵梦阳摄

步行入村,处处是石头的世界。房屋、围墙、庭院、道路,全由圆形石头垒建,采用“穿斗式”石木结构,冷杉、铁杉作梁,未经打磨的冰川石筑成一栋栋院落,透露出一种古朴而深远的韵味。也正是由于其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2013年玉湖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9月的丽江,天气变幻无常,上一秒还是蓝天白云,下一秒已是小雨淅沥。撑着伞行走在石头路上,道路两侧目之所及既有古朴的传统纳西院落,也有改造后的民宿、咖啡馆和特色餐厅,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诗意生活在此具象化。

人民日报记者 赵梦阳摄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村落,曾因土地贫瘠等原因,村民的日子过得十分穷困,“看山愁、看水愁,吃粮靠返销、花钱靠借贷、生产靠救济”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走上农文旅融合的新赛道,玉湖村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近年来,玉湖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成立旅游合作社,以骑马探险、民宿体验为主,带动村民增收。“我们通过党总支牵头,村集体与旅游公司合作,在村里布局了不同的新业态,游客可以得到丰富的体验。”玉湖村党总支副书记和新华介绍,2024年玉湖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6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26万元。今年上半年,玉湖村接待游客2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070万元。

因为村里已有民宿酒店和餐馆等业态,经营户和杰林另辟蹊径,在家里建起了纳西文化体验馆,游客可以到这里沉浸式体验写东巴象形文字、制作东巴纸、磨豆花等纳西族群众日常生活,感受东巴文化。

据玉湖村委会初步统计,今年暑期以来日均游客接待量已突破1500人次,较去年同期明显增长。玉龙雪山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正在玉湖村变为幸福实景。

人民日报记者 罗珊珊 赵梦阳

发布于 2025-10-02 10:28
收藏
1
上一篇:体荟四季·国庆雪山行,轻松征服5座入门级高峰,开启人生新高度之旅 下一篇:那玛峰,静谧雪山映照梦想,聆听自然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