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畅,探寻徐霞客足迹,品读徐霞客游记感悟之旅
这是一篇关于读《徐霞客游记》有感的范文,希望能符合潘畅同学的要求:
"读《徐霞客游记》有感"
"潘畅"
翻开《徐霞客游记》,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明代中叶的窗户,看到一个身影——徐霞客,正以其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丈量着中国的山川大地。这部被誉为“千古奇人奇书”的游记,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学、地质学的宝贵文献,更是一曲关于热爱自然、勇于探索、执着求知的生命赞歌,让我深受触动。
初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徐霞客那近乎“偏执”的执着。在三百多年前,交通极为不便,医疗条件落后,一个读书人放下功名利禄,毅然踏上长达二十七年的游历之路,其决心非同一般。书中记录的,不仅仅是山川的形态、水道的走向,更多的是他面对险阻时的坚持,面对未知时的好奇,面对疲惫时的忍耐。无论是攀登悬崖峭壁,还是跋涉泥泞险途,无论是忍受饥寒交迫,还是面对蛇虫猛兽,徐霞客总能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细致地记录下来。这种“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精神,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看来,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
相关内容:
作者:矿业大学潘畅
“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文字传承文明。”这是对徐霞客一生的评价,正是这样也使《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之作。全书共60多万字,其中有四分之三的篇幅为徐霞客精彩的万里遐征。徐霞客在其墓志铭上写道:“丈夫当碧朝海而暮苍梧。”身为大丈夫,便应当早上在碧海,晚上就到达苍梧山。正是徐霞客在早年有了此宏大的志向,才使我们后人有机会品读这美妙绝伦的地理典籍。
《尚书·禹贡》中曾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使人一直误认为岷山为长江的源头。千百年来,以讹传讹,无人纠正,然而徐霞客寻江溯源,因为他心中明白;“顾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正是这一份执念,使他穷极一生,追寻到金沙江为长江的发源地。此艰辛不可谓不易,双脚成疾而郁郁不得向前,但这也为我们后人寻求长江的源头迈进了一大步。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天台山上,当云雾散开时,天空开始变的晴朗,山的景色如同活了一般,潮气蓬勃,充满生机; “奔涧明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静也。”奔赴在山间的庐山瀑布声响如同打雷一般,周围的松竹郁郁葱葱,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寄情山水之间,徐霞客仰天长歌:“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这充满豪放浪漫的心态,我想长久处在山水之中,大自然所赋予的吧。
黄帝劈山通道,与诸侯合验符契;大禹随山伐木,界定地域;郦道元学识渊博行万里路。这些人物都是徐霞客崇佩不已的,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会丰富我们的阅历。但在古时,交通不便,想要跋山涉水,便只能靠自己的双脚。年龄日长,有多少亲朋好友担心徐霞客的腿疾,想劝他回去修养,但沉溺于自然美景,沉溺于想向世人描述各个地方风景的徐霞客只是拿起一把铁锨说:“何处不能埋吾骨已?”于是便继续向前。现看如今,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发达,之前的“朝碧海而暮苍梧”是一种奢求,现在已成为现实。但徐霞客发现山川之美,寻求真理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现在我们可以走得很快,我们也终于可以将徐霞客没有走完的路继续走完,完善我们中国的地理之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