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名的由来,为何是“上海”而非“下海”?揭秘地名背后的历史渊源

上海之名的由来,为何是“上海”而非“下海”?揭秘地名背后的历史渊源"/

关于上海名字的由来以及为什么叫“上海”不叫“下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上海名字的由来:"
上海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上海地区属于华亭县管辖。相传,当地有一条黄浦江,江中有许多沙岛,随着水流冲积,沙岛逐渐连成一片陆地。人们将这些逐渐形成的沙洲称为“沙行”或“沙航”。
到了宋代,随着海运的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由于这里地处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海运交通便利,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和渔民来到这里定居。为了方便管理,当时的官府将这里设立为一个镇,并取名为“上海”。
这里的“上海”可以理解为“到上海浦”或“上海的渡口”,指的是人们从陆地上来到黄浦江边这个渡口,进而进入上海地区。这里的“浦”指的是黄浦江,是一个水道名。
"为什么叫“上海”不叫“下海”?"
1. "地理位置:"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黄浦江的起点之一。人们来到上海,是从陆地向江边、向河口的方向移动,因此用“上海”来表示这个地理位置更加准确。
2. "历史渊源:" 上海作为港口城市,其发展历史与海运息息相关。 “上海”这个名字反映了当时人们通过水路来到这里的实际情况。
3. "语义逻辑:" “下海”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6日报道:我们这座城市为什么叫上海,而不叫下海呢?为什么有人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不少“老上海”也摇摇头,别看我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其实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呢。这些问题,记者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19年编撰的上海地情普及读本《上海源》中找到了答案。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将推出3个系列11本新书,包括上海旧志整理系列3本、上海地情普及系列5本、《上海滩》丛书系列3本,地情资源开发成果丰厚。

在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中,《上海源》《苏州河》《黄浦江》《老城厢》《古名镇》是今年首推的5本。许多新上海人渴望了解上海,不仅想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未来,还想了解上海的昨天。而那些祖辈世代居住在上海的“老上海”,也有不少“庐山真面目”还不识。

在葛剑雄撰写的《上海源》中,就提到讲述“上海的来历”时,这样道:“其实,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这也非常符合聚落形成的规律。上海就是这么形成的。”

上海旧志整理: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上海市志

在此次推出的三个系列中,上海旧志整理系列尤为“大部头”。这套由上海市通志馆首任馆长柳亚子主持编纂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上海市志,原作名为《上海市通志》。其内容包括地理气象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给后人留下了研究上海历史发展演变的宝贵资料。

《上海市通志》于1932年7月上海市通志馆开馆后开始编纂。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市通志馆编纂的《上海市通志》稿已逾1000余万字,其中十几篇已完成。原定中华书局负责出版的《上海市通志》初稿的一、二、三篇已排出三校清样,但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市通志馆停办,人员解散,《上海市通志》的编纂出版因此夭折。

2012年7月,时值上海市通志馆成立80周年之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协商,决定将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上海市通志》整理出版。

因考虑到实际遗存内容为原稿件的大部,故冠以“民国”二字,说明为民国时期著作;后加一“稿”字,说明此为当年劫后余稿。原稿件的前三编在民国时期已经完成排版审校,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据此三编内容整理汇编为《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并于201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率先出版。

而后,将民国时期尚未来得及整理出版的稿件内容,按照原稿假定篇目顺序继续整理,最终汇编为此次出版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二、三、四册,计约730万字。至此,这套民国时期内容最丰富、史料价值颇高的上海市级志书全部出齐。

地方志接地气,“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

近几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注重运用史志资源,打造地方志为存史“志库”、育人“知库”和资政“智库”,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和全国影响的地方志事业。特别是在志书开发利用方面,针对人们对上海历史地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依托志书为“信史”“官书”的优势,采取“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方法,加强地情资源的普及性开发利用工作。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首批特邀葛剑雄、傅林祥、薛理勇、张雪敏、田兆元五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5本上海地情普及读物。每本书约五万至八万字,内容生动,文字活泼,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图片,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使地方志更接地气。

此外,这套丛书也在积极探索音频内容开发。上海市方志办研究室主任唐长国告诉记者,以书为媒介,我们进行了多种出版形态的融合。比如音频,就希望做成一个个独立小故事。此前我们做过三分钟的上海方志微故事,效果很好。今年我们也考虑和喜马拉雅FM、阿基米德FM等专业机构合作。“此外,这套书还列入到上海四个区中小学暑期读书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能更紧密的联系读者扩大受众面。”

《上海滩》精华汇集:讲好上海故事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上海滩》杂志创办于1987年。在30多年刊登的文章中,不乏名家名作、鲜活史料以及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汇集杂志精华、推出系列丛书,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滩》杂志留住城市记忆、传承上海文脉、进一步弘扬海派文化的重要之举。

《五月黎明》《城市之根》《海派之源》是2019年推出的《上海滩》丛书系列。其中《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旨在展现上海地区的文化渊源,以及江南文化对于海派文化形成的影响。所收录的文章涉及上海的考古发现、非遗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古镇园林、服饰饮食等。

上海通志馆副馆长吴一峻表示,2018年首次推出4本《上海滩丛书》,当时的初衷是利用杂志的大量资源,普及乡土知识,传承乡土历史,也让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有更好的二次利用。“去年推出了4本,今年再推3本,之后,希望能继续做下去,打造成上海历史文化的小百科全书。以通俗的方式,让普通读者了解上海。”

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回复“部位”,告诉你一个减肥小秘诀

发布于 2025-10-02 00:42
收藏
1
上一篇:上海,名字的由来之谜——为何不叫“下海”而取名“上海”? 下一篇:上海命名之谜揭秘,小学生皆知的母亲河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