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底色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富有深意的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底色”深刻地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阐述这个主题:
"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 "提供精神滋养和道德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如仁爱、诚信、正义、和合、勤俭等)。这些是塑造国民品格、维系社会和谐、提升道德水准的重要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2.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和弘扬它,能够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和自信源泉。
3. "提供智慧和借鉴:" 古代先贤在治国理政、人际交往、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智慧(如“民本”思想、“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这些智慧对于解决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 "丰富现代生活和文化形态:"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音乐)、民俗、传统节日等,能够丰富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二
相关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要持续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古老智慧焕发时代生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文化传承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持久动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没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是没有灵魂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涵养和有力支撑。一方面,立足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研究阐释。强化研究资源体系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普查与深度挖掘;构建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助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创新,推动文化资源的协同开发与高效利用;推进党史、国史、民族史及地方史的系统编纂与档案数字化建设,使中华文脉和历史得以更好地留存延续。着力完善文化阐释研究的理论体系,在系统把握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评估筛选机制,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萃取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精华。创新文化传播范式,采用情境化、可视化、体验式的表达方式,重构当代文化话语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另一方面,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强化传统文化宣传普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全民族、全社会、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推进,人民群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一是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传播优势,引导公众基于传统典籍、历史典故等文化素材,开发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二是要增强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的拓展性、渗透性。立足时代需求,拓展宣传普及内容,充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融通宣传场域,通过宣传将抽象的文化理念与具体的生活情景融合,使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拓展宣传载体的多维性,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充分发挥融媒体的宣传作用,实现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联动宣传。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逻辑,又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际,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华要素,立足新时代文化发展诉求与大众精神需求,通过现代化解读与创新转化手段拓展传统意蕴,实现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二是要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离不开文化传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是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社会合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握新工业革命与科技变革催生的数字化工具,依托全媒体传播矩阵,系统打造传统文化现代化宣教平台,通过智能传播技术与沉浸式体验融合,实现文化传播的精准触达与裂变式扩散,持续增强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话语权与感召力。
三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将教育实践锚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体系之中,通过价值引领与共识聚合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激发全民参与动能,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人民群众在中西现代化模式比较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始终如一地坚守初心使命,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战胜发展进程中的各类风险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为民初心,肩负时代重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面对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始终信仰如炬、忠诚不变,为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思想根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另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融合。激活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融入生活实践;利用家规家训、传统礼节这些文化载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日常习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让科学理论扎根文化土壤,自然转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的共生关系,二者能够有机统一、协同发力,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旗帜鲜明地反对机械照搬、全盘否定、固步自封和盲目排外等错误倾向,准确把握二者内在联系,促进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本课题系首都青少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BJGQT2025033)阶段性成果】
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