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七大沙漠治理率突破40%,迈向“更绿的沙漠”新篇章

中国第七大沙漠治理率突破40%,迈向“更绿的沙漠”新篇章"/

中国第七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治理率已经达到了40%。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治理沙漠方面的智慧和勇气。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由于其极端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治理难度极大。然而,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沙漠治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进展不仅包括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还包括推广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监测、智能灌溉等,以提高治理效率。
此外,中国还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等,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参与到沙漠治理工作中来。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通过这些努力,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率已经达到了40%,实现了“更绿的沙漠”。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沙漠治理的投入,努力实现更多的生态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关内容:

中新社鄂尔多斯9月18日电(记者李爱平 陈溯)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16日至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在库布其沙漠一处新能源大基地里,作为与会嘉宾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对外关系官马科斯·蒙托罗·阿卢埃并没看到他想象中的荒芜沙漠,而是欣赏到绿意盎然的秋景以及银光闪闪的光伏板。

9月16日,库布其沙漠中银光闪闪的光伏板。 杨净毓 摄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曾被外界称为“死亡之海”。20多年前,当地民众因不堪忍受沙尘暴肆虐,开始主动求变。

1999年,内蒙古第一条穿沙公路建成,南起鄂尔多斯市锡尼镇,北至巴彦淖尔市乌拉山镇,库布其沙漠“沙进人退”的历史开始逆转。25年后,这条公路总里程达4247公里,两侧绿化带像绿色绳索,将沙漠牢牢固定。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库布其沙漠治理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联合国宣言。此后,鄂尔多斯设立了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推动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共赢。2023年,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启动“沙特百亿棵树灌木种质工程和立体光伏治沙工程”合作项目,库布其治沙模式开始惠及全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表示,如今,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已从本世纪初的4.6%达到现在的40%,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今年是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在长期治理中逐步实现‘更绿的沙漠’。”

“夏秋之际,绿色是库布其沙漠的基本颜色。”多年在库布其沙漠从事治沙工作的亿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贺鹏飞告诉记者,即便是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现在也很难看到连绵不断的大沙丘。

“现在我们有意不去治理一些小沙丘,以吸引游客到此体验沙漠的美。”贺鹏飞说。

如今,鄂尔多斯防沙治沙经验正逐步走向世界。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吉日木图表示,目前鄂尔多斯与20多个国家建立技术合作,向非洲、中东等地区输出一系列智能治沙装备,助力全球荒漠化防治。(完)

发布于 2025-10-01 12:28
收藏
1
上一篇:骆驼皮灯,巴基斯坦沙漠之光,照亮古老智慧与现代魅力 下一篇:“戈壁红驼之乡”,沙漠之舟华丽变身,助力乡村振兴驶向“财富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