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七大沙漠治理成效显著,治理率突破40%,迈向“更绿的沙漠”新时代

中国第七大沙漠治理成效显著,治理率突破40%,迈向“更绿的沙漠”新时代"/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和令人鼓舞的消息!它表明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根据这个信息,我们可以理解以下几点:
1. "治理成果显著:" 中国第七大沙漠(通常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治理率达到了40%,这意味着有40%的沙漠面积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改善。这通常包括植树造林、种草、防风固沙、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 2. "“更绿的沙漠”愿景实现:" “更绿的沙漠”表明治理的目标不仅仅是阻止沙漠扩张,还包括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使沙漠地区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3. "国家战略的成功:" 这是中国政府持续实施“防沙治沙”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荒漠化防治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治理成效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可能对区域气候产生积极影响,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态资源和潜在的经济发展机会(如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等)。
总而言之,40%的治理率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展示了中国在应对荒漠化、建设美丽中国方面的决心和能力。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就。

相关内容:

中新社鄂尔多斯9月18日电(记者李爱平 陈溯)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16日至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在库布其沙漠一处新能源大基地里,作为与会嘉宾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对外关系官马科斯·蒙托罗·阿卢埃并没看到他想象中的荒芜沙漠,而是欣赏到绿意盎然的秋景以及银光闪闪的光伏板。

9月16日,库布其沙漠中银光闪闪的光伏板。 杨净毓 摄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曾被外界称为“死亡之海”。20多年前,当地民众因不堪忍受沙尘暴肆虐,开始主动求变。

1999年,内蒙古第一条穿沙公路建成,南起鄂尔多斯市锡尼镇,北至巴彦淖尔市乌拉山镇,库布其沙漠“沙进人退”的历史开始逆转。25年后,这条公路总里程达4247公里,两侧绿化带像绿色绳索,将沙漠牢牢固定。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库布其沙漠治理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联合国宣言。此后,鄂尔多斯设立了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推动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共赢。2023年,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启动“沙特百亿棵树灌木种质工程和立体光伏治沙工程”合作项目,库布其治沙模式开始惠及全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表示,如今,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已从本世纪初的4.6%达到现在的40%,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今年是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在长期治理中逐步实现‘更绿的沙漠’。”

“夏秋之际,绿色是库布其沙漠的基本颜色。”多年在库布其沙漠从事治沙工作的亿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贺鹏飞告诉记者,即便是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现在也很难看到连绵不断的大沙丘。

“现在我们有意不去治理一些小沙丘,以吸引游客到此体验沙漠的美。”贺鹏飞说。

如今,鄂尔多斯防沙治沙经验正逐步走向世界。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吉日木图表示,目前鄂尔多斯与20多个国家建立技术合作,向非洲、中东等地区输出一系列智能治沙装备,助力全球荒漠化防治。(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于 2025-10-01 12:28
收藏
1
上一篇:黄沙映碧水,探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奇迹 下一篇:黄沙映碧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