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以马克思主义“矢”瞄准新时代中国“的”的坚定路径

经典赏析,以马克思主义“矢”瞄准新时代中国“的”的坚定路径"/

## 经典赏析 |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矢”者,箭也;“的”者,靶也。此言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矢),去分析和解决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射中新时代中国之“的”)。" 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 马克思主义之“矢”: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它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科学的理论为人民争取自由、平等、幸福;它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的锐利思想武器。它能够帮助我们:
"认清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学说,帮助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把握历史大势:"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学说,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论述,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关内容: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今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今天我们节选刊登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要科学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整顿党的作风(节选)

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斯大林曾经说过,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对于好谈这种空洞理论的人,应该伸出一个指头向他刮脸皮。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但是许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却把它看成是死的教条,这样就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害了自己,也害了同志。

另一方面,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如果误用了他们的经验,也是要出毛病的。不错,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他们须知自己的知识是偏于感性的或局部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就是说,缺乏理论,他们的知识也是比较地不完全。而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

这样看来,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

但是,我们的工农干部要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学好了文化,随时都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幼年没有进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校,学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套,这种学习的内容虽然陈旧了,但是对我也有好处,因为我识字便是从这里学来的。何况现在不是学的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文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我们党中央现在着重要求工农干部学习文化,因为学了文化以后,政治、军事、经济哪一门都可学。否则工农干部虽有丰富经验,却没有学习理论的可能。

由此看来,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必须使上述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必须使两种人互相结合。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

所以,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且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但是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现在在我们党内还是教条主义更为危险。因为教条主义容易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吓唬工农干部,把他们俘虏起来,充作自己的用人,而工农干部不易识破他们;也可以吓唬天真烂漫的青年,把他们充当俘虏。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书本知识的干部,愿意和有经验的干部相结合,愿意从事实际事物的研究,可以产生许多理论和经验结合的良好的工作者,可以产生一些真正的理论家。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经验的同志得着良好的先生,使他们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而避免经验主义的错误。

除了对于“理论家”和“知识分子”存在着糊涂观念而外,还有天天念的一句“理论和实际联系”,在许多同志中间也是一个糊涂观念。他们天天讲“联系”,实际上却是讲“隔离”,因为他们并不去联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

我们的同志必须明白,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我们对这些人应该作启蒙运动。那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宗教教条看待的人,就是这种蒙昧无知的人。对于这种人,应该老实地对他说,你的教条一点什么用处也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曾经反复地讲,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人偏偏忘记这句最重要最重要的话。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我们反对主观地片面地看问题,必须攻破教条主义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节选。根据《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刊印。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吁帅彪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甚至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1月11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我们党一贯重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问题。80年前,也是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同志作了一次讲话,题目是《整顿党的作风》。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讲话。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虽然分别纠正了王明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左”倾错误和抗日战争初期的右倾错误,但没来得及对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特别是没有从思想路线高度对错误根源进行深刻反思,因此党内在指导思想上还有一些分歧。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具体情况办事,还是主观凭“想当然”或照着某些“本本”办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全党范围内领导开展了长达3年的延安整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作《整顿党的作风》报告,全面论述了整风的任务、内容、办法和意义,突出强调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他说:“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围绕端正学风,毛泽东同志讲了3个问题:什么是理论家?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理论和实际联系?

关于什么是理论家,毛泽东同志指出,仅仅读了马恩列斯著作,没有进一步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我们真正需要的理论家,是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在深刻地、科学地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找出它的发展规律、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的人。

关于什么是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书本知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不能算是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他们要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唯一办法就是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也不能以经验为满足,停留在偏感性的或局部的知识,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两种都是不完全的知识,二者必须互相结合,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方面发展,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

关于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只有在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毛泽东同志用这三个问题深刻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能够在艰难险阻中创造辉煌伟业,根本在于能够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领导人曾说:印共是1920年成立的,比中国共产党还要早一年,但是革命至今没有成功、没有取得政权,主要原因是始终没有产生印度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学深悟透,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前提是手中要有“矢”,要把马克思主义之箭牢牢握在手里,这就需要真正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尽管时代已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要深入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眼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手中有了箭,就要对准目标把箭射好,掌握马克思主义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不断科学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三是坚持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射箭是一步,射箭以外的思考总结是另一步,只有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创新,“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之箭才能不断发展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勇气,我们的事业就无法胜利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不断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要植根中国大地和中华民族历史,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从绵延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中承继精华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不断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置身新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关系,用理论之“箭”去射实践之“靶”,以实践之“靶”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之“箭”。

(选自《新湘评论》2022年第4期)

点分享

发布于 2025-10-01 09:58
收藏
1
上一篇:新时代征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矢”指引中国发展“的” 下一篇:矢志不渝,以马克思主义之“矢”精准射中新时代中国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