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纽带,友谊同行——中塞工程师携手合作铸就深厚情谊

铁路纽带,友谊同行——中塞工程师携手合作铸就深厚情谊"/

这是一篇根据您提供的标题和主题构思的通讯稿:
"通讯|始于铁路,系于铁路——中塞工程师在合作中结成友谊"
"(通讯员:[您的姓名或单位名称])"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光辉指引下,中塞铁路合作项目,不仅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更是促进中塞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实践。在这条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钢铁动脉上,来自中国的工程师们与塞浦路斯当地工程师们并肩作战,在紧张繁忙的铁路建设现场,不仅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更结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
项目启动之初,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复杂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相对陌生的合作模式,中塞双方工程师们都怀揣着对项目的共同期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国工程师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模式。而塞浦路斯工程师们则以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对本地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我们中国的工程师技术实力非常强,方案设计得很周全,”塞方某项目协调官表示,“但同时,他们也非常尊重我们当地的习惯和意见。在技术细节上,我们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们总是耐心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方式让我们很信服。”
在建设的关键节点,中塞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8月13日电 通讯|始于铁路,系于铁路——中塞工程师在合作中结成友谊

新华社记者张璇 石中玉

“中国人的敬业和刻苦令人敬佩,这也是我愿意长期在此工作的原因。”匈塞铁路“诺苏段”项目塞方工程师约万·武奇科维奇谈起中国同事时如是说。

2025年8月,匈塞铁路“诺苏段”(诺维萨德-苏博蒂察)已进入测试阶段,通车指日可待。该路段由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联营体承建。日前,中塞双方工程师正进行通车前的信号调试、安全管控以及运营交接等工作。

2013年,中、匈、塞三国宣布合作建设匈塞铁路。匈塞铁路连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位于塞尔维亚境内的路段分为“贝诺段”(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和“诺苏段”。“贝诺段”已于2022年3月19日开通,其中的“贝旧段”(贝尔格莱德-旧帕佐瓦)也由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旧帕佐瓦至诺维萨德段由俄罗斯企业承建。

“诺苏段”于2021年举行开工典礼。中塞两国工程师在项目合作中结成了深厚友谊。当年,1980年出生的中国工程师田志明结识了武奇科维奇。

武奇科维奇是该项目聘请的塞尔维亚工程师,他日前刚满65岁,正式退休并被项目组返聘,迎来了人生的“下半场”。他说,2021年进入项目工作后,他再没动过换工作的心思。4年来,和中国工程师对接工作、交流技术,他因此拥有了很多中国好朋友,“田总”便是其中之一。

田志明是湖北人,被同事们称为“田总”。作为全线轨道工程的负责人,他与塞方工程师沟通最多。每当说起建设标准、技术细节、质量把控,田志明总能头头是道。

“中国经验在塞尔维亚落地有很多地方需要调整、适应,少不了沟通。”田志明说,项目开工以来,因为两国文化差异、施工标准不一,没少出现误会,而解释、沟通、讨论是工作常态。

武奇科维奇也认为,中国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文化不同,理解问题的逻辑有差异。但随着日积月累的了解,两国工程师在各自的文化中找到了彼此的共通之处。

“塞尔维亚人有这样的习惯,如果遇到问题就去餐厅,一边吃饭一边喝酒,矛盾就解决了。”武奇科维奇说。

对38岁的塞籍工程师拉多什·佩鲁尼契奇来说,中国企业最吸引他的一点是“中餐”。自2022年为项目工作以来,佩鲁尼契奇在食堂品尝了各类中国菜肴,也在中国同事的影响下,逐渐爱上了中国茶。

近年来,随着中塞合作的深入,不少塞方工程师前往中国体验文化、交流技术,武奇科维奇便是其中之一。说起中国行,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中国美食与高铁。“中国高铁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0公里,令人惊叹。”他说。

两周时间里,武奇科维奇参访了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在游览名胜古迹、品尝美食、参访企业的过程中,他对中国的了解变得更为立体,这也促使他决定继续在中国企业工作。他的合约将延续到2027年。

随着“诺苏段”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双方工程师都在盼望着通车时刻的到来。相信随着铁路的通车,中塞工程师始于铁路、系于铁路的友谊将历久弥新、持久绵长。(完)

发布于 2025-10-01 07:58
收藏
1
上一篇:这两条铁路开通,当地人迎来“双城生活”新篇章! 下一篇:通讯 | 铁路情缘,中塞工程师携手共建友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