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戴耳机的伤害,你或许低估了这些危害!

天天戴耳机的伤害,你或许低估了这些危害!"/

确实,虽然耳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并且为娱乐、通讯和学习提供了便利,但长期或不当使用耳机可能会对听力、健康以及整体生活质量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由天天戴耳机引起的潜在伤害:
1. "听力损伤": - "音量过大":长时间暴露在高音量下会损害内耳的毛细胞,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 - "音量控制不当":许多人习惯将音量调得过高,以盖过周围环境噪音,这增加了听力损伤的风险。
2. "耳朵感染": - "细菌滋生":耳机会堵塞耳道,创造一个温暖、潮湿的环境,这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引发耳朵感染。 - "清洁不当":不当使用或清洁耳机可能导致耳道受损,增加感染风险。
3. "注意力分散": - "环境感知降低":长期戴耳机会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增加意外事故的风险。 - "社交障碍":在需要与人交流的场合戴耳机,可能会影响社交互动和沟通。
4. "颈椎和头部压力": - "不良姿势":长时间戴耳机可能导致头部和颈部处于不自然的姿势,引发颈椎疼痛或头痛。 - "压力和疲劳":持续戴耳机可能会增加精神压力和疲劳感。
5. "睡眠问题": - "睡前使用":在

相关内容: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耳机,已经成了现代人出门的标配。无论是上下班通勤,还是运动、打游戏、办公,很多人都会佩戴耳机。耳机越来越时尚,能满足的场景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因为长时间戴耳机听力受损的案例。长时间佩戴耳机的伤害,被严重低估了。

01、耳机对听力的伤害,不容忽视

造成听力损伤,有一个关键指标:声音分贝。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只要音量过高(超过80分贝),持续一定的时间,耳蜗毛细胞就会因过度刺激而受损,最终导致听力下降。

很多人可能知道音量大了不好,但对耳机声音大小没概念。我们日常使用耳机过程中,达到损害的分贝界限比我们想象中容易得多。

实测显示,不同智能手机的最大音量范围从75到126分贝不等。一般当音量调整为最大音量60%时,就达到了80分贝的临界值。

特别是嘈杂环境中,为了听清,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调大耳机音量。例如,坐地铁时,仅环境音就超过80分贝,如果还能听清耳机里的声音,那音量可能真不低。

众多耳机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骨传导、耳夹式……这类开放式耳机。这类耳机,优势是不直接入耳,不会有压迫感,减少了耳闷、耳朵难受的感受,除了能听到耳机里的声音外,还能听到周围环境音。

但嘈杂环境中这类耳机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它需要调足够高的音量才能听清,很容易超过安全音量阈值。有研究者在嘈杂公共场所做了测试,发现用户在使用开放式(非降噪)耳机过程中,平均音量可以达到86.1分贝。

有人可能要说,开放式耳机里的骨传导没有通过耳朵,是不是伤害小点?其实无论哪种声音的传导方式,最终刺激的都是耳蜗毛细胞,并没有差别。

骨传导(如下图耳机):耳机振动→颅骨振动→内耳淋巴液→耳蜗毛细胞→听神经;

气传导(常见入耳、头戴式耳机):空气传导→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毛细胞→听神经。

国内外研究早已证实:高分贝音量暴露(比如音乐播放)已经成为年轻人听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02、长时间戴着耳机,就算没声音也有伤害

长时间佩戴耳机,哪怕没声音,也有健康隐患。最常见的风险:耳道感染,常见于入耳式耳机。

入耳式耳机的封闭性能提升音质,但也会让耳道内空气不流通、湿度升高,成为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繁殖温床”。

有研究表明,戴入耳式耳机一小时,微生物的繁殖量是不戴耳机的3~5倍。这种情况下,如果耳道内菌群平衡被破坏,耳道炎发生的风险就会明显升高。

除此之外,长期佩戴耳机也会造成一些压力性的伤害。耳朵皮肤层很薄,下面直接覆盖骨膜或软骨膜,几乎没有缓冲层,且有多条神经分布,是相当敏感的区域。这就意味着轻微压迫或摩擦,就可能引起酸痛、胀感,甚至微小损伤。

而耳机产品基本上是标配产品,无法完全匹配每个人的耳朵形状、耳道,这就意味着无论哪种产品长时间地佩戴,都会带来压迫,疼痛、瘙痒。

03、如何正确使用耳机?

控制耳机的使用时间和音量

为保护听力,应遵守“60—60”原则,即成人单次使用耳机时长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

注意耳机清洁

养成定期清洁耳机的习惯,防止细菌和真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

选择合适的耳机类型

选择优质耳机或降噪效果好的耳机,可有效提高声音质量和降低外界环境噪音的干扰。

选择耳机的使用环境

避免在嘈杂的环境,如地铁、公交、马路边使用耳机,必要时优先选择主动降噪耳机,不要为了听清耳机里的声音而将音量调得过高,尽量把音量控制在能让自己听清楚内容的最低限度。

睡觉时不宜佩戴耳机

睡觉时佩戴耳机会增加耳部结构损伤的风险,进而引起外耳感染;同时睡眠状态下佩戴耳机,不仅会使内耳毛细胞一直接收声音信号的刺激,导致听力疲劳,最终造成噪声性听力损伤,还会因为持续的声音刺激使大脑处于浅睡眠状态,影响睡眠效率,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变差。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丁香医生、科普中国

发布于 2025-10-01 09:28
收藏
1
上一篇:11岁狗狗戴700元隐形眼镜引关注,主人称非为美观,实为治疗眼疾 下一篇:阳朔新规,实施“三必”机制,坚实筑牢新任干部廉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