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市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密钥,解锁乡村振兴新路径。从“三资”清查夯实家底,到“一村一品”激活特色产业;从“国企+村集体”模式催生“造血”动能,到农文旅融合串起“诗与远方”,厦门各村(社区)以资源为墨、创新为笔,在田野乡间勾勒出集体增收、村民共富的生动图景,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而有力 。
特色产业赋新能 “一村一品”结硕果
走进厦门乡村,处处可见特色产业发展的蓬勃景象。翔安区东寮社区深挖174年豆干制作技艺,推动小作坊整合升级,成立豆干产业联盟,打造“豆干郎”IP,开发“十二道豆宴”餐厅和瓦窑公园文旅项目。如今,社区内24家专业作坊年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就业264人。更令人惊喜的是,传统的豆香飘出了新味道——豆浆咖啡成为网红饮品,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至体验经济,豆干工坊旁的咖啡驿站让百年古法豆浆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去年至今,仅豆浆研磨体验一项就接待青少年研学团队近5000人次,实现增收390万元。游客在古香古色的院落里品尝豆浆咖啡的同时体验研磨乐趣,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翔安新圩镇后亭村,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深耕鹧鸪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村集体蓬勃发展、村民稳步增收的振兴之路。曾经,后亭村的鹧鸪养殖仅是村民零散经营,规模小、缺品牌、收益低。2022年,村集体锚定发展方向,成立“兴亭公司”,通过“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场”经营模式,联合紫云景家庭农场,全力推动鹧鸪产业升级。从注册6个“紫云鹧鸪”商标打响品牌,到打造全国首款“麻油鹧鸪”预制菜延伸链条,后亭村逐步构建起“孵化—养殖—生鲜—加工—餐饮—周边产品”的千万级全生态产业链。如今,该村建成厦门唯一规模化鹧鸪养殖基地,鹧鸪年产销量超30万羽,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如今的后亭村,以特色产业激活集体发展动能,用实干让“资源变资产、产业变效益”,为乡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
模式创新促升级 多元合作共发展
厦门积极推广“村企共建”“跨村联建”模式,盘活乡村资源资产,推动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在厦门海沧,温厝社区以温厝晖苑为支点,奏响了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新乐章,为“社区造血”写下生动注脚。作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一期),温厝晖苑自6月开业以来,1500套现代化公寓已出租923套,出租率超60%;33间底层商业店面公开招标,酒店及办公楼招商装修稳步推进。项目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理念,打造30㎡-90㎡九种户型矩阵,联动商业、办公、酒店、教育等多元业态,构建“居住+生活+工作”15分钟全能生态圈。如今,社区形成多元收益结构,居民人均年分红跃升至2500元,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
集美区推行“村企共建”“跨村联建”模式,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三社村与集美发展集团合作开发集体发展项目,打造2.14万平方米“酒店+商业”综合体,以“资源发包+物业出租”的方式提供高品质租赁房,满足周边产业园区青年人才及家庭客群的居住与消费需求。同时,灌口镇多个村庄通过“跨村联建”模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了三李城商业中心、千亩高标准农田、禾祥西无土栽培基地、田李溪花海等项目。其中三李城商业中心,辐射周边10万人口,带动超2500人就业,村民人均年分红超千元,实现商贸引流、消费升级与村民共富的良性循环。
同安区汀溪镇创新推行“村村联盟、政村联动、村企联营”三级共建机制,将13个村划为三大片区统筹资源发展。2024年接待62万游客,旅游收入按比例分红到村,实现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

农文旅融合赋动能 乡村发展增效益
翔安区精心打造“东寮豆香—欧厝渔味—大宅果香”三村联动旅游线路,打造“上午品鱼粥咖啡、下午磨豆浆做豆干、晚上摘火龙果”的一日体验圈,实现客源共享、优势互补。欧厝社区以“渔”为媒,打造“鱼粥咖啡厅”,让海味与咖啡碰撞出独特风味;依托“两集市一广场”聚拢人气,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20万元稳定收入,昔日渔村变身“网红打卡地”。

厦门海沧区青礁村,以“农业筑基、文旅赋能”的巧思,打破传统乡村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双轮驱动”的村集体振兴之路。青礁村立足土地资源优势,整合125亩农田深耕生态种植,产品直供商超。青礁村更是依托千年古刹慈济祖宫的深厚底蕴、开台文化公园的人文魅力,以及错落有致的古厝群风光,引入香道博物馆、非遗体验馆等特色文旅项目,将散落的文化资源串联成线,推进整村文旅综合运营。游客漫步村中,可在祖宫感受非遗传承,在古厝品味闽南风情,在体验馆触摸传统技艺,沉浸式体验乡村独特韵味。如今的青礁村,农田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街巷间涌动着文旅的活力。
从东寮豆香里的古今交融,到欧厝渔味中的烟火新意;从温厝晖苑的产城共生,到后亭鹧鸪的全链蝶变,厦门村集体经济的提质增效,藏着乡村与时代同频的智慧。未来,这座海滨之城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产业赋能,全面激发乡村资源活力,培育新兴业态,扎实走好强村福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