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道不空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注重饮食,也是最善于饮食的民族。中国人对于饮食的关注,可以从生活的每一个方方面面中展现出来。

一、有趣的“吃文化”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混得好的叫“吃得开”。
大家一起生活叫“吃大锅饭”,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刁难人家叫“吃鸿门宴”或者“敬酒不吃吃罚酒”;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说话结巴叫“口吃”,能力强叫“吃四方”,能力不行叫“吃干饭”,或者“你干什么吃的”?没钱生活了叫“喝西北风”,改善生活叫“打牙祭”。
嫉妒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收入太少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
犹豫不决叫“吃不准”,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被人暗中算计叫“吃闷棍”,拿好处费叫“吃回扣”,算计同事朋友叫“吃窝边草”,帮外人叫“吃里扒外”。

老汉娶小媳妇叫“老牛啃嫩草”,大龄女人找小年轻叫“吃鲜肉”;穷得没饭吃叫“喝西北风”,做得辛苦叫“吃力”,连解雇都叫“炒鱿鱼”。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喝辣的”,受照顾叫“吃小灶”。
不领情叫“吃力不讨好”,靠女人吃饭叫“吃软饭”,做很难做的事叫“啃硬骨头”,没事找事叫“鸡蛋里挑骨头”;靠父母叫“啃老”,上当受骗叫“吃亏”,不被人忽悠则叫“不吃你那一套”。
认识的叫“熟人”,不认识的叫“生人”;打家劫舍叫“吃大户”;学问高叫“肚里有墨水”,认真读书叫做啃书本,而无福消受的作品,则叫做“啃不动”或者“吃不下”;讲人家的作品写得好不好,叫做“有味道”。

统计人数也会用到“几口人”这样的说法,嘴的主要用途,一个是说话,一个就是吃饭。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口丁,“以口代人”大概率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指代方式。。。。。。
看吧,基本上中国人所有的生活层面上都可以用与“吃”有关的词句来进行描述和总结,可以说吃文化完全贯通了中国人生活的全部,所以中国人打招呼也都习惯性来一句:“你吃了吗?”或者“吃的啥?”
所以“民以食为天”,半点不假。既然如此,我们人生之中的诸多“在意与不在意”,首先要讲到的就是“饮食”。

二、能吃是福
对于小孩而言,“能吃是福”意味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因此能吃是一个健康和福气的标志。
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能吃是福”通常与力量和活力相关联,能吃代表身体状况良好,从而有可能从事更多的劳动和工作,带来财富和生活上的福祉。
对老年人而言,“能吃是福”强调的是健康长寿,能吃表明身体仍然健康,能够享受丰富的饮食和生活。
对于病人来说,“能吃是福”反映了病情的好转和对治疗的反应,能吃意味着身体正在恢复。
此外,“能吃是福”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能吃粗茶淡饭也被称为福气。而在一些地方,还有“能吃能睡是福气”的说法,进一步强调了睡眠和饮食对人的福祉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能吃是福”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美好祝愿,也是对健康和幸福的积极追求。

以前的人,生活大多很清苦,一辈子的念想,都在“吃”里头了。我外公生前就是这样的,老人家长得很喜庆,白发满头,却红光满面,圆圆的脸庞上时常带着一种满足的笑容,尤其是在他吃到好吃的食物后,这种满足感就更强烈,吃饱了之后摸摸肚子,然后笑眯眯地说道:“今天吃饱了。”其实他每顿都吃得很饱,但是每次都要说这句话。吃饱了还不够,还时不时掀开桌上的防蝇罩,偷吃一两口喜欢的菜。老人家活了七八十年,经历了无数事务,其他的东西都看得很透,或者很淡,唯独对这一样口舌之欲看得非常重要,怎么也放不下。民以食为天,能吃就是福!
你去医院病房看看,更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有好些个重症病人,啥都不能吃,只能靠打点滴维持生命。每每看到这一幕,心里总难免好多感慨,能吃就吃点吧。
不过,能吃是福不假,病从口入也同样没错。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到“能吃是福”,更要知道“会吃是幸。”

三、会吃是幸
人生在世,吃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人不仅要能吃,还要会吃,这不仅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幸运。
1、顺时而食
现在物流发达,人们的餐桌得益于此变得十分丰富,一些反季节的蔬果霸占了部分比例。常听人说起不知此时什么才是当季应该吃的,好像什么都能买到,对四季的感知明显弱化了。但是,看上去丰富了许多的食谱,也未必全是一件好事。
会吃的人,应该懂得顺时而食的三个重要特征,即——当时、当地、当季。
当时,指正值的时节、物候,不令不食。
孔圣人曾经说过:“不时不食”,就是教导人们要依节而食的规训,顺时而食,即什么季节、出产什么食物,便吃什么。
而当地,指在当地出产的食物,具有特殊的地域属性。

当季,指当时所属的季节都能出产什么。
会吃的人不会总想着去吃反季节的食物,因为即使那些东西生长在他处属于应季,但运来本地可能就跨半球、跨季节了。
好比冬天,北半球已经不生长西瓜了,但南半球的西瓜却正值当季成熟,运来北半球吃,就不是顺时而食,反而是在虐待自己冬天的胃。
为什么地球要分四季,为什么世界会分成东南西北,这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人们已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了很久很久,自己的身体早已经适应了身边的环境。当时、当地、当季的食物,也是最适合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类体质;而那些非常态的食物,比如反季的、远洋而来的,转基因的,往往会打破人类在多年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平衡。偶尔吃吃这些非常态的食物,危害有限,并不打紧;但是如果经常食用这些,甚至将这些变成了主食,长期以来,原有的平衡必然会被打破,就很容易产生健康隐患了。
所以,记住一点,会吃的人,一定要懂得顺时而食的道理。饮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第一道关卡。吃出健康,首先要懂得管住自己的嘴。

2、吃出健康来
说到反季节,可以多说几句。果蔬这类的自然食材,口感是相差极大的。当季当地的果蔬,才是口感最好的。反季节的果蔬,味道就会差上一大截,尤其是到了现代,有了所谓的高科技的加持,各种催熟剂、膨大剂、光鲜剂、保鲜剂之类的添加物层出不穷,确实可以颠覆固有的种养模式,让各类果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得到,但是口感就必定差很多。别说反季了,就说更近一点的大棚果蔬,成熟要比一般的作物要早很多,但是由于成熟周期缩短,阳光照射不足,口感和营养都要差上不少。
所以啊,同样是吃,为什么一定要抓住那些反季且非当地的口感不行的食物不放,吃些美味健康的新鲜食物不香吗?
可有些人偏不这么想,总觉得西方的月亮比较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舶来的食物也分外美味一些,所以他们非洋不取,总沾沾自喜于“进口食材”,其实这真的是很愚昧的。
还有一种人同样愚昧,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总认为食材贵的就一定要,其实这也未必,虽然说“便宜无好货”,但也是相对而言的。有些食物非常昂贵,甚至可以说是天价,但大部分也只是炒作而已,未必就有多美味、多营养,有些东西吃多了非但不补,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催生出其他一些疾病来。

3、会吃的人才是真正会生活的人
吃,是人类最直观体会滋味的动作,也是最能体验生活真谛的一种行为。
都说菜市场是人间烟火气最重的地方,假设一个人生活失意,大可以去菜市场逛逛,转一圈下来,看买菜的人如何与摊贩们讨价还价,看新鲜的瓜果蔬菜、鸡鸭鱼肉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遐想一道道美味菜肴如何在这里完成食材的搭配……就知道,会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有很多经常出去旅游的人,尤其是跨国旅游的人,都很乐意去外地、异国的菜市场去兜兜转转,看看当地有些什么自己不曾见过的食材,体验一些新奇的物事。烟火气就是生活气。
会吃的人都拥有一双擅长发现美好的眼睛,能达到这么豁达的境界,必是活得通透的人,才会如此擅长解构人生,能够把坏的事情往好的地方想。
会吃的人,更懂生活。

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
梁实秋写吃,说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既生为人,就不能免俗。即便是他那时代家道中落的旗人,吃风也尚未尽泯。四个铜板的肉,两个铜板的油,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内,他能设法调度,吃出一个道理来。富庶的人,更不必说。
你看他写的北京小吃,西施舌、火腿、醋溜鱼、豆汁儿、汤包、豌豆黄、烤鸭、腊肉……写得妙笔生花,勾人馋虫。无论是记忆中的故乡味道,还是四方美食、异域食色,无论是酒楼饭庄的招牌菜,还是平民的家常菜、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篇篇风雅精致,旁征博引,引人入胜。
所有人都能从文字里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而他甘愿从那些人间常物里咀嚼着快乐。正如他自己所言:“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美食能慰藉人心,会吃的人,更懂随遇而安。

生活在北宋的苏轼,二十来岁便文采斐然名动京师,然而仕途却尤为坎坷。因乌台诗案,先贬黄州,又一路从汝州、常州、杭州、颍州、扬州、惠州,贬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若非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苏轼估计不会有闲心贬到哪就吃到哪,一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流传至今仍被人交口称赞。
东坡肉用猪肉炖制而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苏轼在《食猪肉》中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时人常说:“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对于连年被贬的苏轼来说,美食何尝不是他心灵上的慰藉。
就算被贬到荒凉的海南岛儋州,苏轼在写给幼子苏过的一封信中,也能幽默地谈及海南盛产生蚝,可煮可炙,十分美味,并叮嘱切勿外露此消息,以免他人求谪海南,瓜分美味。
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着实令人心生敬佩。
我们的古话说,民以食为天,你对待吃的态度,其实就是你对待人生的态度。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