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须有“节” —— 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春节须有“节”

春节须有“节”,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强调了节日对于春节这个特殊时刻的重要性。春节不仅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维系着家庭情感、传承着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没有了“节”,春节就失去了它的灵魂和意义。
以下是为什么春节必须有“节”的几个理由:
"1. “节”是春节的文化内核:"
春节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节”的历史。从古代的年终祭祀、腊祭,到后来的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等习俗,都是“节”的体现。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先人的缅怀。 “节”是区分春节与其他假期的标志。如果没有“节”,春节就和其他法定假日没有区别,失去了其独特性和文化意义。
"2. “节”是家庭团聚的纽带:"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而“节”的习俗正是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等,都是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家人之间增进感情,加强联系。 “节”的氛围营造了浓厚的家庭氛围,让家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是其他假期无法替代的。
"3. “节”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

相关内容:

●过春节应该有“节”。一曰有节制,二曰有节操,三曰有节点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端坐窗前,不觉浮想联翩,思考起过年的意义来。

过年的意义何在?这要从中华文化的源头去探寻。纵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总是和年、岁、春这三个概念交织在一起的。年为“稔”,意为庄稼成熟,是丰收的意思;岁是牺牲、祭祀的意思;春是百岁得阳气再生的意思。它们彼此联结成一个整体,涵盖了社会选择、文化选择和生命选择的因素。因此,在中华传统节日中,春节(即“年”)是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的文化象征是多方面的,辞旧迎新,打上一个岁月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也,为其一;祭祀缅怀祖宗之魂,承续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感恩天地人和,为其二;庆贺丰收,享受劳动成果,筹划新年度的生产和生活,为其三;礼仪往来,民间娱乐,宣泄情感之波,体验生活之乐,为其四。只有深谙这些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才会懂得过年的意义。

有人说,“春节”二字是可拆开来解读的:“春”是一个季节,“立春阳气生,草木发新根”,是新年度的开始,给人以无尽的遐思,更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希望。因此,“春”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是一种希望的化身,代表着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美好的希冀。走进新时代,今岁春来早。祖国就是那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正一路高歌猛进,驶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同时,“节”也有许多含义,诸如节日、节点、关节等。春节之“节”,意味着承前启后的时刻,是总结上一年的经验教训,并开启下一年工作的时刻。春节又是一个喜庆的时刻,到处张灯结彩,弥漫着欢歌笑语,也可以说是一个欢乐的时刻。因此,春节来临应提醒自己:得意不能忘形,过春节应该有“节”。

一曰有节制。“节”本身就有停止、限制、适量、不滥用的涵义;节制,就是要有所不为、为要适度。吃喝要有节制,不可奢华浪费。一旦吃喝不受约束,不加节制,不但身体容易出问题,对党员干部而言,还可能吃坏了形象。娱乐要有节制,不可乐极生悲。亲朋好友相聚,玩一玩、乐一乐无可厚非,但如果玩乐影响了睡眠,或是违反了规定,就有害而无益了。如何让年过得舒心、有意义,不只是关乎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还影响着社会风气。因之,更应有所节制、注意形象。

二曰有节操。“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描写和讴歌竹子的诗句不胜枚举。人生如竹,应生而有节。这个“节”就是节操,就是高风亮节。时下,在“八项规定”驰而不息的强劲东风下,许多人已经从人情往来、奢靡浪费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回归亲情团圆、安守祥和的节日内涵。然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廉洁过年的警钟仍要长鸣。新春佳节不仅是休息放松的假期,同样也是测试党风和作风的考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严格自律,恪守节操,警惕“只是偶尔为之”“小礼且收无妨”的侥幸心理,不给那些投机钻营者以可乘之机,让佳节清风长拂。

三曰有节点。年是大自然科学的进度表,又是一个人生命的驿站。有道是:“人的心情谱写了自己的人生。”过年静心盘点一下自己的心情,可以让我们重温匆匆而过的人生风景,看到那些做成和没做成的事情上的印记,从而使我们“让昨日的风不住,让今日的爱不止,让明天的梦不灭”。踩好过年的节点,在盘点中认清自身、升华自我,在充实中丰富自身、完善自我,把人生的路拓展得更宽一点,把前行的步履迈得更实一些,“唱着歌儿,去赶赴明天的盛宴”。

(插图:晓 理制作)

发布于 2025-10-01 03:41
收藏
1
上一篇:大年初七人日节,探寻传统习俗与禁忌的奥秘 下一篇:揭秘寺庙“大雄宝殿”之谜,大雄究竟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