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风灾揭秘,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警示与反思

台湾风灾揭秘,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警示与反思"/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sān fēn tiān zāi, qī fēn rén huò) 这句话在讨论台湾等地的风灾(尤其是台风)时经常被提及,它点出了一个核心观点:"虽然台风等自然灾害本身是不可避免的(天灾),但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规划和防灾减灾措施的影响(人祸)。"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1. "三分天灾 (Sān fēn Tiān Zāi - 30% Natural Disaster Factor):" "台风的强度和路径:" 台风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其强度(中心最低气压、风速等级)、移动速度和路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这是灾害发生的物理基础。 "地理位置:" 台湾地处台风频发区域,是天然的台风走廊,客观上易受冲击。 "无法完全避免:" 无论人类如何努力,都无法阻止台风的形成和登陆。
2. "七分人祸 (Qī fēn Rén Huò - 70% Human Factor Factor):" 这部分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在放大或减轻灾害影响中的关键作用。 "土地利用和规划不当:" "过度开发:" 在易受风灾影响的海岸线、山坡地、低洼地带进行大规模、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超强台风“桦加沙”过境,台湾花莲县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汹涌洪水裹挟土石吞没光复乡。截至9月26日下午2时,已造成14人死亡、71人受伤,7人失联。如此重大伤亡,让人格外揪心。国台办发言人对此表示哀悼和慰问,并希望受灾民众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北平锋梳理了事件脉络发现,这场悲剧中“天灾”只能占三分,剩余七分都是“人祸”。7月台风“韦帕”过境时,马太鞍溪就因山体滑坡造成阻塞,形成堰塞湖。从那时到“桦加沙”来袭前,这颗“定时炸弹”未被及时拆除,已悬在民众头顶60余天。赖清德当局为了一己私利忙着搞“台独”,搞 “大罢免”,搞政治清算,早把防灾救灾抛在脑后。

这60多天里,堰塞湖的危险一直在累积。气象数据显示,从7月到9月,除了“韦帕”和“桦加沙”,还有“范斯高”“竹节草”“杨柳”三个台风接连影响台湾,每一次降雨都在增加堰塞湖的蓄水量。8月7日,台湾“林业部门”就测出堰塞湖每日蓄水92万吨,就算无大雨,10月中旬也会溢流;8月14日,水位已达1085米,蓄水量3667万吨,可赖清德当局却轻飘飘一句“暂无风险”,把民众的担忧当耳旁风。直到9月19日气象部门预测“桦加沙”要来,21日才仓促决定疏散,22日才开始转移1800户居民——两天时间,怎么够民众搬离家园、转移物资?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7月20日堰塞湖形成的航拍图、8月6日防灾协调会的记录、9月21日才下发的疏散通知、9月23日溃坝后的惨状,每一个节点都记得清清楚楚。台湾民众心里有本账,赖清德当局想把“人祸”包装成“天灾”,想把自己的失职摘干净,可能吗?

9月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堰塞湖溢流酿重大死伤,引爆台湾政治争议,民进党政府指责国民党籍花莲县长徐蓁蔚的撤离工作有瑕疵;国民党和民众党反击称“对早就示警的堰塞湖未积极解决,实为‘官僚杀人’。”网红“馆长”怒称“花莲灾害会这么严重,这个锅民进党必须背,而且背得理所应当,堰塞湖事件就是重大的人祸”。两月里民进党没拿出一个实际方案,出事后又相互推诿,这就是“台独”政治凌驾于民生之上、不在乎民众死活。

面对同样的台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联动防灾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面对“桦加沙”来势汹汹,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应急机制同步启动,携手并肩,从预警响应到风雨坚守,从抗击台风到复工复产,一场保障民生、跨境联防的防风救灾协作全面展开,形成“1+1+1>3”的防灾合力,为区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样是面对自然风险,粤港澳三地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刻在行动里,而赖清德当局却把“绿恐优先、‘台独’至上”摆在首位,这就是实打实的根本性差距。

更甚者,赖清德这两日到花莲“走秀式勘灾”,表情灿烂、动作轻浮,像参加晚会一样嘻嘻哈哈、击掌相庆,其间竟然还兴冲冲去赴宴。面对这样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花莲的百姓还能说什么,台湾的民众还能信什么呢?

台风终会过去,但那些被灾难吞噬的生命、被摧毁的家园,会一直警示着人们:“台独”搞政治对立,牺牲的是台湾民众的福祉,赖清德当局欠下的这笔“人祸”账,将来一定要还!

发布于 2025-09-30 17:58
收藏
1
上一篇:国台办:“台独”与台海和平水火不容 下一篇:总台海峡时评,台海危机制造者三大使命,台湾未来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