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警察,却因专业素养,他们更习惯称我为“老师”……

我是警察,却因专业素养,他们更习惯称我为“老师”……"/

作为警察,您可能经常遇到民众对您的尊敬和信任,这种情况下,有人称呼您为“老师”可能表示他们对您工作的认可和尊重。如果您对此感到舒适,这是一种正面的互动。不过,如果您希望别人使用更正式的称谓,比如“警察先生”或“警官”,您也可以适时地提醒他们。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力量,您的职责和贡献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相关内容:

我是戒毒人民警察,但他们(戒毒人员)更习惯喊我“老师”。

办公室的窗棂照进初秋的阳光,落在桌角那本泛黄的谈心谈话记录本上——记录本的封皮边缘已磨出毛边,内页密密麻麻的字迹,无声地述说着五年来我与戒毒人员之间的点点滴滴。指尖抚过“岩索”(化名)这个名字时,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那个闷热的午后。

那天,戒毒人员岩索在打完亲情电话后,突然背过身去,肩膀微微颤抖。我上前扶他坐下,轻声问:“怎么了?”他哽咽着说:“我的小学老师魏老师……不在了。妈妈说他突发疾病走了……”

我心里一沉,等他情绪稍缓,才温和地开口:“你们感情很深吧?”岩索低声告诉我,他自幼丧父,母亲靠打工将他拉扯大。小学时,他成绩不好,魏老师每天放学后都无偿辅导他,不断鼓励他,“魏老师从没放弃过我,哪怕我最顽皮叛逆的时候,他都始终温和”。

在魏老师的帮助下,岩索考上了心仪的初中。毕业时,老师还叮嘱他“一定要坚持理想,考上大学”。

可这一切,在他进入初中后戛然而止。

岩索遭遇了校园霸凌。为了不被欺负,也为了所谓的“尊严”,他开始混迹校外,结识社会青年,开始逃课,打架斗殴,最终陷进了毒品的深渊。

“我把魏老师的话全都忘了……我对不起他。”那一刻,我明白他需要的不是一个说教者,而是一个愿意倾听的出口。

谈话的最后,他忽然抬起头,怯怯地问:“张警官,我以后可以喊您‘张老师’吗?”我愣了一下,随即微笑:“当然可以,但我离‘老师’这个称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摇摇头说:“您带着我们学习法律、道德和文化课,陪我们康复训练,一次次谈心……我从您身上,好像又看到了魏老师的影子。”

就这样,“张老师”这个称呼,第一次被赋予了生命的重量。

事实上,像岩索这样的戒毒人员——或者说,曾经的孩子——在我们这里并不少见。他们大多在成长中缺失了家庭的关爱,更缺失了正向的教育和引导。一点点的关注,一句真诚的鼓励,甚至只是一个不带偏见的目光,都足以让他们铭记很久。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戒毒人员开始叫我“张老师”。我不再只是一个执法者,更是一个引路人和守望者。我为每个戒毒人员制定学习计划,鼓励他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我希望他们解戒出所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张解戒证明,更是重新开始的能力与信心。

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我都认真聆听。有的是因为家庭破裂自暴自弃,有的是被所谓“朋友”拉入歧途,有的是因为迷茫无知触碰了毒品……但在内心深处,他们的渴望其实非常简单:被尊重、被信任、不被标签定义、不被偏见裹挟。

岩索解戒之后曾给我写来一封信。信中写道:“张老师,您是警察,也是老师。您没有放弃我,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信任。我会牢记您的话,好好生活,陪伴家人,承担责任。”

读信的那一刻,泪水无声滑落。我不知道那是感动还是自豪,或许,是一种深深的被信任的幸福。

如今,“老师”这个称呼已在所里传开。而我深知,这两个字背后,是期盼,是责任,更是一份不容辜负的信任。

戒毒所,就像一所特殊的学校。这里的警官,有时候是严厉的执法者,有时候是谆谆教导的老师,有时是排忧解难的医生,有时又是可依靠的朋友和家人。而我们愿意承担所有这些角色,只因一个朴素的愿望:拉他们一把,陪他们一程,帮他们找回那个迷失已久的自己。

我会继续走下去,因为我想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放弃你们,你们也永远不是在独自前行。我们会一直在这里,为你们的每一次蜕变鼓掌,为你们的未来,静静守望。”

【转自:云南戒毒】

来源: 中国禁毒

发布于 2025-09-30 16:43
收藏
1
上一篇:警界楷模樊有宏,致敬“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的忠诚风采 下一篇:雕鸮奇案,警察叔叔,偷鸡吃鸡判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