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二月,毛泽东带领着红军走进了陕西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天寒地冻,队伍艰难前行,他却突然诗兴大发,在路边随手写下了《沁园春·雪》。说起“北国风光”,其实就是站在我国北方大地上写的。秦岭和淮河,把中国划分成两块,北边叫“北国”,南边叫“南国”。这分得清楚吗?真有那么简单?

但从这“北国”的说法出发,大家一点也不嫌麻烦,大胆地去问:那除了北国,南国、东国、西国是不是也有?大家都喜欢格子分得清楚点,可历史偏不让你省事!
“南国”这个词,其实比“北国”更早。翻开《诗经》,里面就写了“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江汉之间,现在看就是湖北、湖南那一带。可当年的南国,人都说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地盘特别大,东到大海,南到南岭,北到河南中部,西甚至到陕西东南。有人觉得南国等于楚国,那也是对的。

后来,唐朝的诗人王维写《红豆》,说“红豆生南国”。这里的“南国”又窄了一些,指的更多是长江以南,比如两广、福建。古人说哪里算南国,时常换着花样,说不定就是因为他们没打算让你听明白。现在的南国,从地理分来说,就是秦岭淮河以南。气候潮湿,商贸也发达,人们说这里景色好。当然,南国也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好,这里夏天很闷,冬天不一定有暖气,要有准备。
北方人去了南方,总会觉得习惯不容易改,语言、吃饭、天气,各种不一样,没法一口气说清楚。可不少南方人到了北方,也会觉得“北国的冬天才是冬天”。这种南国北国的区分,到底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规定?谁都说不全。

那说完南国,也不能跳过西国。古人一说“西国”,其实指的就是“西域诸国”。《汉书·西域传》里面有过记载:“西域有三十六国”,那是新疆再往西,一直到中亚的地方。阳关、玉门关以西,多年战乱,匈奴堵着道路,不让中原通往西域。
直到汉朝实力强了,张骞两度出使西域,这才把断掉的丝绸之路又连起来!其实丝绸之路里的“路”,起初并不算畅通无阻,风沙大、野兽横行,走一趟死一半人,真不是每个人都敢想。再后来,“西国”的意思又变了,成了西方国家,包括欧美。时代一变,“西国”就变成另一样了,谁能想到?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人分东西南北国,不过是一种地理上的划分。从古到今,各种边界都在变,谁见过画得那么准的?倒不如说,历史喜欢模糊,一会儿楚国是南国,一会儿广东福建又成南国。到底怎样才叫南国、北国?没人能定义死。
再说东国,这个词大家听得少一点。其实东国原本是指东方的国家,比如上古的齐、鲁、新、徐夷、吴越。《国语.吴语》里说得明白,韦昭解释成徐夷吴越。这“徐夷”,周代就是族名,也是国名,大概在现在江苏泗洪附近。

现今网上查到,“东国”也有被当作中国的意思。唐朝以前印度叫中国“震旦”,这个说法挺有意思。震是八卦第一卦,正东为首,象征着开始、太阳升起的地方。印度古人见到太阳在东方升起,就把中国称为震旦,意思是东方之国。再具体点,有些人说东国就是中国,可有时候也指整个东亚。
但你查查各种权威文献,《中国历史地理大辞典》《二十五史》都没有把“东国”分得很清。历史记载里,有时东国只是个代称,有时干脆就是个空洞的词,大家都可以随口说。

一说这些分法,总给人感觉像刻意画线。可真实情况,有些地方又叫东国,又叫南国;比如浙江,既是江浙之地,也是吴越故地。到底该归哪一边,没人肯定。有人说地理要精细,其实古人并不太在乎,他大可以一句“生在南国”表达情怀,并不细究边界在哪。这和现代人的规矩不一样!
顺着历史追踪,中国古人对于地理概念的认识并不自洽。楚国强盛时,它就是南国。楚国衰落、嬴秦之后,南国变成了两广。如果只能用划线分家,那么一千年后又该怎么讲?谁会想到有的地方经历了三次易名?

南国和北国确实代表着地域差异,但要说“东方之国”、“西方之国”,其实更多是外人眼中的界定。中国古人关注的是山水、气候、民族,并不是总拿地理坐标来画地图。现在我们拿着旧的说法对号入座,难免失真。
但不可否认,历史词汇总在变。西国从西域变成欧美,东国从徐夷变成震旦,南国楚越再到两广。其主要逻辑线不怎么连贯,更多是文化认同上的反复。每个时代,自己立一个分法,就像一场游戏,早就没那么严肃。

如今的“北国南国”,不少专家也摇头。中国大地气候分布、民族迁徙、经济结构变动,都让这种划分失去了原始意义。地理书上能写得明白,历史人物却经常逾越边界,谁能想清楚他到底是哪国?很多事情,大家喜欢“问对了不算答”,也有些含糊不清。
当然,这种词汇变化也有好处。比如南国的经济今天很发达,浙江、广东、福建的GDP接近全国一半。贸易便利,游客多,城市大,南国形象似乎更鲜活。北国寒冷、广阔,人口密度也大,但资源分布不均,不像南国那么集中。
奇怪的是,有人觉得南国的歌谣更温柔,北国的诗句更苍凉,这种情感判断,其实没什么道理。古代诗人生活都差不多,无非是情怀不同。说白了,“南国红豆最相思”不见得别人就不相思了。
有一说一,东国和西国的界定就更模糊。东国是东方之国,西国是西方国家,越说越宽泛。有人认为西国就是欧洲,我觉得也说得过去,但你要追溯到西汉三十六国又不一样了。经常查到数据,各种定义层出不穷。你信哪个?专家都不敢一口咬定。
有点矛盾了,南国未必等于楚国有时候广东福建才算自治南国,西国也未必就新疆以西才算,有时根本不关新疆事。东国到底说的是中国还是韩国,没有统一说法。反正词汇这东西,谁用谁定义,历史总是拨弄人心,让你猜来猜去。哎,这样不完美才像是真的历史。
归根结底,上古地名大多是约定俗成,大家用得顺口就行。古人书里写的“国”,未必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更像是文化圈。历史沿革如此复杂,生搬硬套反而搞糊涂了。
总之,南国、北国、东国、西国,作为地域文化符号,既是空间的划分,也是历史记忆的烙印。至于该怎么理解,说不清也不用太纠结了,就让历史的烟云继续弥漫在不同的经纬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