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长河。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成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之后,第五个由中央统一部署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2025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一条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美丽中国文化景观轴线,正加速建设并展现在世人面前。央广网策划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化范 游大江》,以文阅江,以诗读城。
央广网南京9月10日消息 武汉最早被称为江城是在李白的诗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彼时李白在黄鹤楼有感而发。如今,这座被李白称作“江城”的千年都会已经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耸立在其境内、蛇山之巅的黄鹤楼,更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化注脚。

黄鹤楼(央广网发 王振 摄)
山有脉,水有源,文有典,城有基。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初为军事瞭望之所,后逐渐变成文人们的“网红打卡地”,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陆游《入蜀记》记载:“黄鹤楼,旧传费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正是这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崔颢笔下的千古绝唱。《黄鹤楼》便是他游历湖北时所作。
与一般的登临诗不同,崔颢写《黄鹤楼》并不执着于黄鹤楼的位置、建筑形制等外在特征,而是由黄鹤楼的得名起笔,大做文章。开头四句重复出现三次“黄鹤”,一唱三叹,虽不协律,但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堪称神来之笔。末了“日暮乡关何处是”,千古一问,余韵悠长。相传“诗仙”李白登临黄鹤楼,诗兴大发,本想赋诗,可见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连称“绝妙”,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下笔就离开了。这大概也是历史上唯一一首让李白都觉得无法超越的诗词了。
作为武汉城市文化和景观地标,黄鹤楼在无数文人墨客的千古吟诵中,讲述着江与城的故事。

黄鹤楼(央广网发 王振 摄)
2025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将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创新文旅融合,加快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中心,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是湖北武汉城市文旅的重大工程,集中展示长江全流域文化,特色展示荆楚文化、知音文化、盘龙文化、问津文化、码头文化、红色文化等,将与盘龙城、黄鹤楼等构成了古今一体的城市文化和景观地标。
从青藏高原、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美丽中国文化景观轴线图卷仍在徐徐展开,下一期,一起走进湖北黄冈。
监制:伏成镭 俞锋 张凌浩
策划:栾永胜 董蓓
文学顾问:俞香顺 孙昕昱
编导:王锡斐 顾炀威 吕倩媛
摄像:王振
海报制作:王宣宣
鸣谢:央广网湖北频道
联合出品:央广网江苏频道 南京艺术学院网络思政工作中心董蓓教授名师工作室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