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读音为wà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常用字。“外”的基本字义是外部,表方位,与“内”相对,如置之度外、里应外合、出门在外等。“外”由方位方位的外部之义,一是引申出其它、另外、例外之义,如外族、外人、外国等。二是引申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如外公、外娚、外戚等。在中国,女子出嫁后就成为夫家的人,即内人。于是就称女方的亲属为“外”等。三是引申出关系疏远、背叛、见外等义。如《易经》:“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管子》:“骤令不行,民心乃外。”四是引申为非正式之义。如外号、外史等。“外”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在甲骨文之前,“外”与“卜”可能为同一字。(如下图)
来源于汉典网

来源于汉典网
关于“外”字的字形结构和字源本义也存在不同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 “外,远也。卜尚平旦,今夕卜,於事外矣”。他将 “外” 看作由 “夕” 和 “卜” 组成的会意字,意思是占卜通常在白天进行,若在夜晚占卜,就属于例外情况,有疏远常规之意,所以 “外” 的本义是远。段玉裁: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认为《说文》“远也” 之后应该还有 “从夕卜” 三个字,即 “外” 字是 “从夕卜” 的会意字,进一步明确了 “外” 字的字形结构和会意关系。何金松在《汉字文化解读》中提出,“外” 字构字理据源于上古时代的占卜活动,甲骨文的 “外” 与 “卜” 同形,金文字形在右侧增加了 “夕” 或 “月”。“外” 字中这个被后世固化为 “夕” 的构件其实应该是 “月”,“外” 的造字本义是跟 “内” 相对的 “外”,即旬以上月之内时间段的占卜,而不是意外或者例外之义。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 “外” 和 “内” 原为用龟甲占卜的术语,古时供占卜所用的龟甲分两类,一类叫外骨,一类叫内骨,外骨是龟类的甲壳,内骨是鳖类的甲壳,鳖类外边有裙边状的肉缘,甲壳在内,故称内骨,现在所使用的内、外之意为引申义。上述对“外”的字形和本义的解读,都是从占卜活动的时间或用具的特点解读的。其会意或引申逻辑过于曲折、冗长、隐晦,这与文字要简明清晰表达事物、概念的要求相悖。白川静的说法,并不符合甲骨文“内”和“外”的字形结构,同时由“卜”引申出“外”,是上抽象的复杂活动“占卜”,引申出相对简单的空间概念“外”,这种逻辑并不符合认识的规律性。也有人认为 “外” 字初文与 “卜” 字古字形相似,但含义不同。“外” 字的一竖代表内外分界线的一段,斜伸出去的一小划是指示外部意义的指示符,其本义就是外部,与 “内”“里” 相对,后来的字形中 “夕” 表示内外的分界和内里的意义,右侧类似 “卜” 的字符与初文字形意义一样。但此说也没有讲明“外”和“卜”含义不同,为什么会字形相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仔细斟酌“外”的各种字义,不难发现,“外”字的古今字义最基本的是表空间方位,从时间和空间的抽象程度来看,应主要是从表空间方位的“外”引申出表时间方位的“外”,引申出表示疏远、其它等义项。而“卜”的字义,即占卜。《说文》:“卜,灼剥龜也,象灸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從橫也。”意思是说,“卜” 字的本义源于商周 “灼龟取兆” 的占卜活动,字形要么模拟 “灼龟后龟甲出现兆纹” 的场景,要么直接模拟 “兆纹的纵横形态”。但我仔细推敲,认为占卜之“卜”的含义不是过去所谓的兆纹的象形,而是突出、显现、突显之义。因为认为古时不仅仅使用龟甲,也用其它。而且龟甲占卜烧灼的兆纹是不规则的、复杂的,并非如同甲骨文“卜”的字形。请看下面的卜甲(骨)的兆纹。也正因为其不规则,才会使占卜的事项的吉凶得到确认。我的结论是,占卜之“卜”是甲骨文“卜”(外)的引申或借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甲骨文和“外”“卜”同字同源。从字形上看,都是从树干上向外长出枝丫之形。或者说是一段树枝之形,是树木的很小一部分。这是所有人都在日常经常看到的,是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生产经验,这样的经验才是形成能够被普遍接受和理解的文字符号的基础。甲骨文的“外”和“卜”是干上生枝之形。一段直的木上长出枝后,这个枝是突出的,是向外生长的,是外部的。由此就会意为“外”、“向外”,这就是方位词“外”的字源本义。也会意出突出、突显、明显、外显之义,这就是占卜的“卜”之义,占卜“卜”实际上是”外”的引申义项。在甲骨文中,外和卜两个字还没有分化分工。但由于在甲骨文中原本义为外的“卜”字被更广泛用于占卜、卜辞中,其引申字义反而被视作其固有本义并广泛被接受,于是在金文中,又在原“外”(引申后的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部件来表示“外”。这个部件类似古文字的“月”或“夕”,从小篆开始正式演变为从夕、卜的“外”字。但是仔细思考,增加夕(义为傍晚)或月(月亮或月份)并不能把对表达“外”的含义有任何帮助。前面各家通过“占”将月或夕与“外”的含义非常曲折地联系起来,由于逻辑过于曲折隐晦且并非人们的普遍经验,因而其逻辑是错误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外”字中后来演变成“夕”的部件,在金文中肯定 不是“月”或“夕“,而是倾倒的“口”或甘,它所代表的是倾倒的容器。当一个盛有水或粮食等的容器倾倒时,它里面的水或粮食就会流出到容器之外。金文通过增加倾倒的“口”或“甘”的部件,使“外”所表达的外部、向外、外出等空间方位概念更加清晰和明确。综上所述,“外”和“卜”字同源。后来的卜和外,是文字分工的结果。“外”的本义就是表与内相对的空间方位的外部、向外、外面。占卜之“卜”的本义是突显、显示、外显,是“外”的引申义,后借用为占卜、卜问,成为猎物而专用的字,所以又造“外”字来表示本来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