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咏重庆】颂古风华,千年巴渝的千古绝唱

【历代名人咏重庆】颂古风华,千年巴渝的千古绝唱"/

这是一篇以“颂古”为主题,汇集历代名人咏重庆的诗句或相关记载,展现其历史底蕴和壮丽风光:
"历代名人咏重庆·颂古"
重庆,一座山水形胜、人文荟萃的历史名城。其雄奇的山峦、浩荡的江水,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地理风貌,也引得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留下或赞美其壮丽,或感怀其历史的篇章。虽古时交通不便,提及“渝州”、“巴郡”更多是地理概念,但那些关于山川、物产、历史的吟咏,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一、 古蜀之脉,巴渝遗风"
作为古巴国的核心区域,重庆自古便承载着厚重的巴渝文化。虽直接歌咏巴渝风情的名人记载不多,但提及巴郡、渝水,往往就暗含了对这片土地的追溯。
"(间接提及)" 《华阳国志·巴志》虽非个人诗作,但作为记载巴地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其描述巴国“其山川形胜,古来以为要害”等,已是对重庆地理历史价值的高度肯定,是颂古的基石。
"二、 山水形胜,奇绝天下"
重庆“山环水绕”的独特景致,是历代文人吟咏不竭的主题。
"(

相关内容:

编者按:

重庆,一座山水相依的美丽之城。

这里江流环抱、峰峦叠翠,风光如画。

这里才俊辈出,诗礼相传,吟咏未歇。

为深学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筑牢文化自信根基,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特组织选编《历代名人吟咏重庆》一书。

本书荟萃历代名家的诗性之作,以隽永笔墨展现重庆的山川形胜、历史人文、风物变迁与社会发展,旨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践行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使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方志智慧与力量。

颂古①

戏出一棚川杂剧,②神头鬼面③几多般。

夜深灯火阑珊④甚,应是游人笑倚栏⑤。

【作者】

道隆(1213-1278年),南宋临济宗高僧,救谥“大觉禅师”。俗姓冉,字兰溪,涪州人。13岁出家,落发成都大慈寺,后赴浙江学禅法,师从痴绝道冲、无准师范等。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率中国第一个禅宗代表团东渡日本传法,主持日本国相模州常乐禅寺。日本建长五年(1253年),在日政大臣北条时赖支持下,创建建长寺,1278年圆寂,龟山上皇赐“大觉禅师”谥号,是日本国有禅师称号的第一人。中日两国弟子联合收录其传法语录,著有《大觉禅师语录》3卷。其生平事迹收入日本名僧传。为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开创人,将宋代法寺建筑传入日本,著《法语规则》,规范日本禅林,为日禅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被认为是日本禅宗始祖。开日本书法变法之先河,为中日宋代宗教、艺术及民间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其事迹被载入《辞海》《中外历史年表》等。按:该诗系道隆追忆川杂剧演出情况而作。

【注释】

①颂古:禅宗文学术语,颂赞古则(公案)之意。指禅宗对前代禅师指导弟子所开示的公案,用简短的结语偈颂做赞颂性的表达、诠释,意在使后学于讽咏吟诵之间识得归趣,体会古则旨意。颂古具有绕路说禅之特点,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禅诗。宋代开始,颂古盛行于丛林。

②棚:演戏、看戏之所。川杂剧:宋代巴蜀地区盛行的一种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戏曲表演,以滑稽调笑、讽喻犀利而闻名全国。一说指宋代蜀中地区流行的戴假面具表演的傩戏(面具阳戏)。

③神头鬼面:古代杂剧科目之一。指扮演神鬼时戴的假面具或勾勒的鬼形脸谱,比喻竞奇立异,故弄玄虚。

④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⑤倚栏:倚靠在栏杆上。

摘编自: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历代名人吟咏重庆》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文章字数以1000-3000字为宜,最好配相关图片。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投稿邮箱:cqzbtg@qq.com。

【特别说明】

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在公众号、号等平台署名进行推广;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发布于 2025-09-30 09:43
收藏
1
上一篇:山城重庆,探寻巴渝文化魅力之旅 下一篇:中国桥都——重庆,跨江架梁,魅力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