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字的甲骨文写法为由三部分构成:上方是 “爻”,算筹,古代以筮草算筹进行占卜,引申为需要学习的知识、道理,中间是 “子”指受教育的孩童,下方 “攴”,手持木棒或戒尺,有惩戒的意味。

攴,攵,甲骨文文意小击也,轻轻敲打。凡攴攵为部首,如敲、鼓、改、政、效等等,一类意为手持棒类进行敲击,一类引申为手持棒类轻击惩戒。比如改字即为左子右攵,使孩子行为改善的意思;比如政即为使之为正之意。
从教字本源,反映了古人对孩童知识教育的基本认识,即教化孩童时要有适当的惩戒才能具有教化的成果。其本质并非倡导暴力,而是通过 “手持棒类进行轻击” 的符号意义,强调教育需有 “规范” 与 “约束”:孩童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懈怠、走神或违背礼法的行为,“攴” 的存在是为了提醒其集中注意力、遵守规则,确保知识传授与品德养成的有效性。
从本源上看,“教” 字已将 “引导” 与 “约束” 结合,暗示了传统教育中 “无规矩不成方圆” 的逻辑。人本身具有动物的一般属性,人类对动物比如狗的训化就是通过物理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从而形成行为的改变,即便现在家中的宠物狗仍然沿袭了古人的做法。《尚书》记载有“扑为教刑“,这个”扑“同”攴“,其实就是戒尺,戒尺也是避免”教不严师之惰“的主要教育工具,可惜所谓的现代文明的教育制度,把我们老祖宗的合乎天道的教育思想连同工具一起丢弃了。
有句古话叫”棍棒之下出孝子“,“棍棒” 并非指无节制的暴力,更多是 “严厉管教” 的象征:当子女出现叛逆、不孝(如顶撞父母、违背家规、懒惰成性)的行为时,父母通过 “适度惩戒”(如打手心、罚跪等)让子女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明白 “家庭责任” 与 “伦理边界”。其底层逻辑是 “以约束立规矩,以规矩养品德”,试图通过 “后果教育” 让子女形成对伦理秩序的敬畏,最终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的 “孝子”。
按照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除了罚站还具有物理性惩戒,其他都丢弃了。不得不说严师少了规则和工具,成为严师何其难也,何况还可能出现校闹,严师更可能面临处分和网暴,这也是时代的悲哀。汉有《箠令》,唐有笞刑,宋有五等罚,明清皆有应时之法,总离不开体罚,失传了,也许有幡然醒悟的时候。
儿童的学前教育,同样出现的割裂,失去了洒扫应对进退的传统,又缺乏系统的年轻父母的教子培训和规则,这也是我们时代的不幸,希冀教育界的人士多多重视吧。
说这个教字,不得不批一句话,这句话流传甚广,不乏一些“国学大师”也以为是。“教者,孝之文也”,不知出自何人之口,大约是那些讲封建孝道者的编撰吧,纯纯的看图说话,可惜看的不是原图。孝字的甲骨文“子负老也”,与教字的“小儿弄算筹”,牛马不相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