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河村绿色发展谱新篇,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滋润
以下是一篇关于湖北省谷城县堰河村两委走活绿色发展路的文章:
"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湖北省谷城县堰河村两委走活绿色发展路"
在湖北省谷城县,堰河村是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村庄。近年来,堰河村两委带领村民们,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一、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堰河村两委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心聚力,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村里成立了党员先锋队,积极参与到各项工作中,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支持等服务。同时,村里还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开展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二、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堰河村地处山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村里两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起了多种特色产业。
"1. 茶叶种植:"堰河村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非常适合茶叶种植。村里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建立了多个茶叶基地,引进了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茶叶已成为堰河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2. 林果种植:"堰河村的山林资源丰富,村里积极发展林果种植
相关内容: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光明日报通讯员 阮班明
前几天,刚从外地归来的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脸都顾不上洗一把,就拉上村两委一班人,扎进了“共富超市2号店”的选址现场。
上个月,他刚在浙江余村亲眼见证了全国第一家“共富超市”联盟1号店挂牌成立。这个联盟,就是想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民腰包更鼓一些——头一批就打算搞100家!
30多年前,堰河村人还在为填饱肚子而苦恼——这里田是“巴掌田”,地是“鸡窝地”,八山半水分半田,乡亲们只能靠山吃山,砍树卖柴换口粮。山越砍越秃,人越活越穷。再看现在,堰河村家家住的是小洋楼,户户开的是小汽车,人人不是有致富项目,就是有能人带头。算下来,平均每人在银行里还存着10万块!
要问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咋来的?答案明摆着:靠的是党旗飘扬,是支部坚强,是笃定走绿色发展这条路。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句在堰河村深入人心的话,正是闵洪艳三十三年如一日带着班子一点一点谋发展的真实写照。
1992年,闵洪艳当上村支书,那年刚满30岁。那时的堰河,“看山山秃头,望水水断流,走路路断途”,村集体还欠了20多万元的债。他咬牙顶上,决定带大伙儿垦荒山、种茶树,喊出“人在,山在,绿色在”。大家犹豫,他就第一个扛锄头上山;茶叶卖不动,他就自己跑出去推销。就这样,愣是把茶园发展到1200亩。山渐渐绿了,可搞别的产业,村民还是怕亏、不敢干。他又动员自家媳妇,在村里开出第一家农家乐。
如今,堰河早不是穷乡僻壤,而是成了回乡创业的热土。原来外出打工的人,也一个个回来了。
村党委委员、纪检委员祝勇,早年南下深圳闯荡,从搬运工干到主管。2006年他回村,跑运输、办农场,后来趁着村里旅游越来越火,也开起农家乐、建起民宿。2010年,他在组织培养下入了党。闵洪艳动员他进村党委班子的时候,这个年入百万元的能人不是没犹豫过。
“我每一步成长,都是村里发展给了我舞台。想来想去,我得像闵书记那样,带着乡亲一起干!”祝勇说,现在全村常住1800多人,约85%都吃上了“旅游饭”,“出去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回来喽!”
“新时代的村干部,不光要会治村,更得能带富。”闵洪艳常说,“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才能真正让山水变风景、农产品变商品,让村民致富。”
这些年,堰河村党委也没少摸索:村党委、村委会、经济组织协同转,书记、主任、合作社理事长“一肩挑”,村两委成员同时担任合作社理事。村党委还把党支部直接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社、茶场、农业、养殖,4个支部覆盖全产业,让党建真正扎进田间地头、车间工坊。
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旺季一来,村干部个个身兼数职:讲解员、服务员、售货员……村委会办公楼干脆直接改成了游客服务中心。这一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稳稳超过4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跨过4万元大关。
一花独放不是春。堰河村党委清楚,要想破解乡村旅游“旅长游短”的难题,就不能只顾自己,得抱团取暖。
于是,“1+7大堰河共富圈”应运而生。周边7个村与堰河携手,差异化开发旅游产品,一起打造“堰河香”农副产品品牌。去年,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
“芝麻开花节节高,甘蔗出土寸寸甜,要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闵洪艳说这话时,目光炯炯、一脸坚定。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6日 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