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韩国外长赵显开启就任后的首次访华行程。这是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后,韩国外长首次访华,也是中韩外长时隔一年多再次于中国面对面交流。
韩国外长上次访华是在2024年5月,由时任外长赵兑烈完成。据《环球时报》援引韩媒报道称,依照外交惯例,此次应由中方回访,但赵显作为新任外长,“打破惯例”率先访华,凸显出李在明政府在处理中韩关系上采取“务实而不拘泥于顺序”的方针。
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院长、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黄载皓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自李在明2025年6月正式就任总统以来,韩国外交重心经历了从韩美关系、韩日关系到中韩关系的过渡。其务实的外交风格,与尹锡悦政府时期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中韩关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韩美关税谈判陷入僵局,美韩在驻军及驻军经费分摊上也存在分歧。与此同时,朝韩关系的缓和还需等待合适的外交契机。黄载皓表示,尽管李在明政府向朝鲜释放了诸多善意,但目前尚未得到朝鲜的积极回应。
“目前国际秩序仍处于过渡期。”黄载皓认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人们才能清晰判断当前的动荡是会导致国际秩序“重塑”,还是仅为暂时“动摇”后回归原状。

黄载皓认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人们才能清晰判断当前的动荡是会导致国际秩序“重塑”,还是仅为暂时“动摇”后回归原状。(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摄)
“中韩关系的新开端”
南方周末:韩国外长赵显于9月17日开启就任后的首次访华行程。他表示中国是韩国重要的邻居,并在华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了会面。你如何评价此次访华的成果与时机?
黄载皓:李在明自6月就职以来,首要处理的外交任务集中在韩美关系上,包括双方的关税协商、同盟现代化检讨,以及围绕半岛和平稳定的韩美沟通。其次是韩日关系,由于美国希望韩日关系保持稳定,韩美日三边关系也成为新政府亟待推进的重要工作。
在第一阶段,韩国总统已于8月底访美,其间韩美关税谈判取得了国内的认可,韩美、韩日相关的外交工作基本完成。随后,外交重心转入第二阶段,核心便是中韩关系。
考虑到2025年10月底将举行APEC峰会,中方国家领导人有望在峰会期间对韩国进行访问,这是韩国现阶段最重要的外交工作。因此,韩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营造友好氛围,而赵显外长此次访华,正是为了诚恳表达韩国对中方领导人访韩的期待。
此外,9月23日韩国总统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后续也期待王毅外长能够访韩。通过两国外长的互访,将为中方领导人的访韩行程奠定良好基础,目前推进这一系列安排的时机已经成熟,相信中方也会给予韩国足够的时间来筹备中韩关系的新开端。
南方周末:我们注意到,在李在明总统访美的同时,韩国还向中国派出了代表团。自6月新政府就职以来,韩美互动较为频繁。相较于尹锡悦政府时期,你认为李在明政府任内的中韩关系是否出现了回暖信号?若有,双方在哪些领域已显现出回暖迹象?
黄载皓:尹锡悦政府推行的是偏重理念的外交,而李在明政府坚持务实外交,这一差异在具体举措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比如,总统访美期间仍同步派出特使团访华,既兼顾了韩美关系,又考虑到中韩关系的重要性;8月24日是中韩建交日,政府在外交安排上也充分顾及这一节点,这些都彰显了务实的态度,也是中韩关系可能回暖的重要基础。
“韩美关系存在核心分歧”
南方周末:9月14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刚结束赴美关税谈判,隔天韩国贸易特使再度访美,但韩国总统办公室表示,韩美关税会谈目前陷入停滞。双方的核心分歧是什么?
黄载皓:美国的核心诉求是获取资金支持,简单来说就是 “要现金”,甚至要求未来相关收益的90%归美方所有,韩国仅能获得10%。但这一要求韩国政府难以满足:一方面,相关投资本就由企业主导,政府无法强制干预;另一方面,韩国的经济规模、国内情况与曾接受类似条件的日本不同,且此类决策必须经过国会批准,即便政府同意,也未必能通过立法程序。
更重要的是,李在明政府的外交口号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务实外交”,不会为了避免短期外交尴尬而轻易签署损害国家利益的协议。韩美关系的稳定发展需要充分沟通,与其仓促达成协议,不如通过深入协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南方周末:有观点认为,韩美在3500亿美元对美投资问题上陷入僵局。你认为双方未来在关税问题上达成妥协的可能性有多大?若要达成一致,双方需要作出哪些让步?
黄载皓:最初韩美协商的资金规模是3500亿美元,总统访美后调整为1500亿美元,整体涉及的总规模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但这并非单纯的“损失”,其中不少领域存在合作共赢的空间。
比如1500亿美元的造船领域投资,对韩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至关重要;汽车、钢铁等领域的合作,也能让双方共享收益。
因此,只要双方基于“互利”原则继续协商,合理分担相关成本,达成一致是可行的。预计随着特朗普总统参加APEC峰会,双方可能在峰会前后取得新的进展,韩国政府也不会让谈判无限期拖延。
“朝韩在等待外交契机”
南方周末: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向朝鲜释放了诸多善意。比如取消持续十多年的对朝扩音广播,并表示将分阶段履行韩朝协议中的可行部分。你认为朝韩关系在这一任政府时期能否进一步缓和?
黄载皓:新政府对朝鲜的政策核心是 “无核、和平”,“无核”是长期目标,而短期和中期的重点是维护半岛和平。尽管朝鲜目前尚未积极回应韩国的善意举措,但韩国政府会坚持主动释放友好信号,不会因短期没有回应而改变方向。
李在明总统曾对特朗普表示“您是peacemaker(和平缔造者),我是faithmaker(信念坚守者)”,这体现了新政府的务实态度。只要能推动半岛和平稳定,不论由谁主导相关进程都可以,不会为了争夺“半岛事务主导权”或追求短期政治利益而偏离“和平”这一核心目标,未来也会在幕后持续推动朝韩关系缓和。
南方周末:2025年8月李在明总统访美时,特朗普表示希望年内与金正恩会面,李在明总统也希望特朗普能介入推动半岛和平。你认为美国的态度会如何影响朝韩关系的缓和?
黄载皓:目前朝鲜的外交环境相对有利,同时特朗普政府不断释放与朝鲜建立友好关系的信号,这使得朝鲜暂时没有主动与韩国接触的迫切需求。
短期内,朝韩关系缓和的关键契机可能出现在俄乌冲突结束后。届时国际外交格局可能发生变化,朝鲜或需重新调整对韩政策。
当然,如果美国能满足金正恩提出的相关条件并采取新的对朝举措,朝韩关系缓和的进程也可能提前启动,但前提是美国的行动能切实回应朝鲜的核心诉求。
南方周末:从金大中、卢武铉政府的“阳光政策”,到尹锡悦政府的强硬路线,再到李在明政府释放善意,韩国对朝政策在不同政府间多次摇摆。这种变化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韩国对朝政策的本质诉求又是什么?
黄载皓:韩国总统曾提出“经济是和平,和平是经济”,这精准概括了韩国对朝政策的核心逻辑。当前韩国经济面临压力,若半岛缺乏稳定的和平环境,外国投资、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都会受到冲击,国内局势也会更加脆弱。
因此,韩国对朝政策的本质诉求是通过维护半岛和平,为经济发展和国内稳定创造条件,和平对韩国而言是长远的 “生存战略”,而非单纯的政治博弈工具。
政策摇摆则与不同政府的外交理念、国内外局势变化密切相关:有的政府更侧重通过“理念输出”推动对朝关系,有的则以“务实共赢”为导向;同时,韩美同盟、半岛安全局势、国内经济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各届政府对朝政策的优先级。
国际秩序最重要的支撑是“民心”
南方周末:有观点认为,东方战场在二战中的贡献被忽视,由于战后国际秩序由西方主导,中国、苏联及朝鲜半岛的抗日贡献被淡化。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黄载皓:这是客观事实。二战期间,中国同时在亚洲战场对抗日本、在欧洲战场配合对抗德国,中国的抗战对整个二战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中国没有坚持长期抗战,德国就不会面临来自日本的牵制压力,二战的最终结果可能彻底改变。因此,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必须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评价,这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
南方周末:为何中国、印度、缅甸等国在二战中的贡献未被充分写入西方历史教科书?
黄载皓:在参与二战的东方国家中,中国的牺牲最大,抗争意志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比如中国将9月3日设立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一纪念的合法性和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的地位,是国际社会无法否认的。
每个国家都有基于自身历史的纪念日,有的纪念民族光复,有的纪念国家独立,有的纪念战争胜利。中国作为二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其贡献即便未被西方历史教科书充分呈现,也无法改变历史事实本身。
南方周末:联合国作为二战的重要遗产,是国际秩序的核心代表,但近年来其作用不断减弱,在地区冲突中难以有效发挥影响力。有代表提出,联合国若不进行调整,可能会被新的国际机制取代。你怎么看?
黄载皓:国际社会是否需要新机制并非核心问题,关键在于现有机制能否有效运作。联合国本身就无法解决所有国际问题,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否代表大多数成员国的利益、反映国际秩序的变化。而这不仅需要联合国自身改革,更依赖于主要大国的共识与支持。
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过渡期,最重要的支撑是“民心”,即国际社会成员的认同与支持。国际秩序的稳定需要“王道主义”。主导国际社会的国家,应通过公正竞争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而非依靠强权,这才是理想的国际秩序模式。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王航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子健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