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社交之谜,名、字、号如何称呼,叫错可不止闹笑话那么简单

古人社交之谜,名、字、号如何称呼,叫错可不止闹笑话那么简单"/

在古代中国社会,名(Míng)、字(Zì)、号(Hào)是区分和称呼一个人的重要标识,使用时有着严格的礼仪和规范。如果弄混了,确实可能导致尴尬甚至冒犯,就像你说的“闹大笑话”。
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和正确的称呼方式:
"1. 名 (Míng) - 名字"
"作用:" 这是出生时由父母取的,通常是"小名"或"乳名"。在古代,"名"是非常私密的,是"自称"时使用的,或者是在非常亲近的家人、至交面前使用。对外人或在正式场合,一般不直呼其名。 "重要性:" 名字代表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亲昵,也具有唯一性。 "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他自称“民”,别人不直呼其名。
"2. 字 (Zì) - 表字"
"作用:" 字是成年(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取的,也叫“表字”。字通常与名有关联,是对名的补充、解释或引申,体现了长辈或本人对名字的进一步阐释。古人常遵循“名取于父,字取于母”或由老师取字的习俗。 "重要性:" 字是"尊

相关内容:

 文/南山周生

以前,国人对“名字”很是讲究,花大量精力和心血去取名字。

老百姓有小名和学名。小名指乳名或奶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长辈及家人为孩子取的非正式名字,用于家庭内部或亲近之人之间的称呼。

学名是指大名或官名,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一般是启蒙入学或成年行冠礼或笄礼时取的正式名字,用于学业、户籍登记、纳税和打官司文书记录等正式场合。

读书人往往有三四个称呼。很多人要用很多脑筋取好名字,名什么,字什么,号什么。明清文人朋友圈有一定的生存法则,如果乱叫了别人的字和号,相当于今天@错了人。

那么,以前社交时,如何称呼对方的名、字、号,又是按照什么原则称呼的呢?

这主要依照彼此地位、辈分和亲疏关系来称呼。

1. 自称:只能用“名”

无论面对何人,读书人自我介绍或书面署名时,必须使用自己的“名”,以表谦逊。

如苏轼在书信中自称“轼”,而非“子瞻”。

2. 称呼他人:依关系分三类

——对长辈、上级、尊者只能称“字”或“号”,绝对不可称“名”,否则会被视为不敬。如晚辈称呼长辈苏轼,称“子瞻”(字)或“东坡居士”(号)。

——对平辈、朋友:依亲疏称“字”或“号”

关系普通的平辈:称“字”,是礼貌的标准用法;关系亲密的朋友可称“号”,甚至可称“字”的简称。

需注意的是,平辈之间一般不称“名”,除非是故意表达不满或轻视。

——对晚辈、下属可称“名”“字”或直呼其名。


(原创,图片来自互联网)

发布于 2025-09-29 20:57
收藏
1
上一篇:1.57万高价成交!揭秘100元纸币中的“珍稀号码”,你家有吗? 下一篇:揭秘扭转号与旋转号,本质区别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