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下周同学会你去吗?

”

“不去了,腰疼,再说群里也没啥人说话了。
”
这段对话,在退休群里一天能刷出十几条。
曾经一呼百应的同学群,如今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连影子都懒得回。
不是谁变了,是游戏规则换了。
上班时,大家靠“同事”“同学”这两个身份互相绑定,像被钉在同一块木板上。
退休证一到手,钉子被拔掉,木板散了,人也各自滚远。
60后的做法挺有意思。
他们不像上一代人非得线下碰头,微信视频、腾讯会议、抖音直播都能开同学会。
数据说,35%的60后退休者每月至少线上聚一次。
屏幕里举杯,也算碰了杯。
可第二年,人数就腰斩;第三年,能坚持露脸的,一只手数得过来。
心理学管这叫“三年适应期”:第一年新鲜,第二年疲惫,第三年彻底躺平。
最后留在通讯录里的,只剩三五个头像还亮着。
同事那边更干脆。
工位一退,群里立刻安静。
不是人情凉薄,是共同话题蒸发。
以前聊KPI、聊领导八卦,现在只剩“你家孙子几点接”“我血糖又高了”。
中国老年学会去年调查,68%的退休人主动缩小圈子,原因排前三:想陪家人、身体吃不消、懒得再演“塑料友情”。
说白了,不是被抛弃,是自己把门关上。
朋友呢?
健康像一把筛子,把能爬山、能熬夜、能喝酒的都筛掉了。
剩下的人,约在小区门口晒太阳,一人一把小马扎,话题从股票变成膏药。
有人觉得凄凉,我倒觉得挺省事儿——不用洗头、不用化妆,带张嘴就能赴约。
那怎么办?
硬拉旧人回头,不如重新组队。
小区合唱团、手机摄影班、线上狼人杀,都是新副本。
60后大妈把广场舞跳到直播间,点赞比当年年终奖还多。
关键是别把“关系淡了”当成失败,它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从热闹群聊,变成偶尔点赞;从天天见面,变成一年一条“生日快乐”。
能留下来的,从来不需要用力抓住。
退休不是社交终点,是筛子启动。
筛掉的是场合,留下的是自己。
三年之后,还在你朋友圈里的那几个头像,才是真·老伙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