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总结一下概括文意的第二个应注意的方面,找准句子的描述对象,确定描述对象前是否加定语,描述对象“是什么”或“怎么样”之前是否需要加修饰语,我以一首诗为例来讲。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在做题时都能答上“对人民的同情”,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对人民的同情,假如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幸福的时代,为什么要对人民进行同情呢?所以在“人民”之前应该加上定语来达到准确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在“人民”之前加上定语“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在谓语动词前加上状语“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人民地”,这样,概括这个句子才准确。我把这道题的完整答案写出来。红色大字体,突出了我今天讲的重点。
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及孤身一人的孤寂。
②表达了诗人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人民地同情。
③表达了诗人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