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概括文意专项复习,精准掌握文意概括技巧

语文九年级概括文意专项复习,精准掌握文意概括技巧"/

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九年级语文概括文意专项复习,重点在于如何“准确地概括”。
"一、 什么是“概括文意”?"
概括文意,就是在准确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明确、连贯的语言,将文章的主要信息、核心观点或叙述线索提炼出来。它要求我们抓住文章的“主干”,去除不必要的“枝叶”,做到言简意赅。
"二、 为什么九年级要特别强调“准确”概括?"
九年级的语文阅读,文本难度、篇幅、思想内涵都显著提升。更复杂的人物关系、更深刻的主题思想、更灵活的叙述手法,都对我们准确把握文章核心、精准提炼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意味着:
1. "信息无遗漏:" 关键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观点等要素不能遗漏。 2. "重点有突出:" 抓住文章最核心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或喧宾夺主。 3. "语言简洁精练:" 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避免口语化、啰嗦或冗余。 4. "表述符合原文:" 概括的内容必须源于原文,不能凭空想象或过度引申。要忠实于作者的原意。 5. "逻辑清晰连贯:" 概括的内容要有条理,符合原文的叙述顺序或逻辑关系。
"三

相关内容:

今天我总结一下概括文意的第二个应注意的方面,找准句子的描述对象,确定描述对象前是否加定语,描述对象“是什么”或“怎么样”之前是否需要加修饰语,我以一首诗为例来讲。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在做题时都能答上“对人民的同情”,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对人民的同情,假如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幸福的时代,为什么要对人民进行同情呢?所以在“人民”之前应该加上定语来达到准确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在“人民”之前加上定语“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在谓语动词前加上状语“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人民地”,这样,概括这个句子才准确。我把这道题的完整答案写出来。红色大字体,突出了我今天讲的重点。

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及孤身一人的孤寂。

②表达了诗人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人民地同情。

③表达了诗人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发布于 2025-09-29 18:12
收藏
1
上一篇:天工启辰,雨过天晴路漫漫,安全出行心先行 下一篇:预防厨房火灾,安全知识清单必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