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忧居”到“优居”,住房变革助力美好生活
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简单替换,它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转变:
"一、 字面意义的变化:"
"忧居 (yōu jū):" 指生活困苦、居住条件差,人们为生计和居住环境而担忧。
"优居 (yōu jū):" 指生活富裕、居住环境优良,人们享受着高品质的居住生活。
"二、 反映的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改善居住条件上。
"社会进步:" 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进步,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追求更美好的居住环境。
"政策引导:"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有效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推动了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
"三、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居住环境改善:" 从拥挤、破旧的房屋到宽敞、舒适的住房,从脏乱差的环境到干净、整洁、优美的社区,居住环境的改善是最直观的变化。
"生活品质提高:" “优居”不仅仅是
相关内容:
来源:【宁夏日报】
“记得那年连着40天的阴雨天,院子下沉了1米多,房子裂开的缝有七八厘米宽。”
“以前一下大雨,我们就集体到村里学校的教室去住,雨停了再搬回来。”
……
固原市地形地貌复杂,沟壑纵横交错,一下大雨或连阴雨,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全区103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75%以上分布在固原。
近年来,固原市通过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措施进行防治,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威胁。如何“祛病根”?
202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这是一场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居工程,也是统筹新型城镇化与推动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固原市成为全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主战场。
分类施策 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5年前,泾源县泾河源镇高峰村的马明奎搭上全部家当,翻新了祖宅。去年底,村里召开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动员会,他第一个签了搬迁协议。
“不敢住了,再好的房子都不要了!”马家五六代人都居住在这里,马明奎虽有不舍,却不后悔,因为2022年的那场雨实实在在“落在”了他心里。
村民们的房子盖在山顶上,两面是陡坡,一下雨,山坡就“溜土”,地面会下陷,房子会开裂,从屋里能看到屋外。2022年八九月,连着下了一个多月的雨,“开门一看,院子下沉了1米多。”这一场景深深刺痛了马明奎。
2024年,泾源县对高峰村86户312口人实施搬迁,成立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专班,走村入户为村民细算“安全账”“长远账”“经济账”。同时,“因人施策”“一户一档”,给出两套搬迁安置方案:愿意离开故土的,可选择补助安置,按人头,每人补助6万元,自主购房;故土难离的,可选择统规统建安置,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建房,每家每户400平方米的宅基地,根据人口多少设置3种户型:118平方米、80.66平方米、56.6平方米,地址就在离老宅5公里远的平坦地势上。最终55户选择补助安置,31户选择统规统建安置。今年5月1日是乔迁新居的日子。镇上18个村的村干部、村民都来帮忙,搬家具的、打扫卫生的、栽红梅杏的,山村热闹了起来。
9月25日,走进高峰村,屋舍俨然,村道整洁,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就在跟前,娃娃们的上学路由5公里山路变成了500米柏油路,人人都夸“美得很”!
除了补助安置、统规统建安置,还有统规自建安置,即政府承担征地费用,统一规划,村民自建。隆德县陈靳乡清凉村7栋小二楼,就属于统规自建。推开落地窗,阳光满屋,窗外是漫山遍野的绿意,村民杨雪元感慨道:“没想到,有一天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过去,清凉村有7户村民住在半山腰,一下大雨,他们不得不暂时到村部和村里开发的民宿里居住。2024年,这里被纳入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范围后,村民们积极响应,一致同意统规自建。
巧的是,村党支部书记黄收成,此前曾在建筑公司干过好多年,他建议采用“全屋预制”的方法建房,并且带领村民们到建筑市场考察。“全屋预制”,就跟拼积木一样,在厂家定制好每一块“积木”,然后用吊车一块块组装起来,节省时间不说,还降低了建房成本,30万元即可建成一栋二层楼,加上政府按每人6万元予以补贴,每家每户基本没有过重的经济负担,村里人都欣然同意。就这样,7栋小楼拔地而起,政府出资配套了上下水、道路、路灯,空气源热泵也马上安装。
不论以何种方式搬迁安置,固原市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让村民全程参与、全程监督,不仅住得敞亮,心里更敞亮。
田多地少 积极引导补助安置
固原市永久基本农田占比大、农村建设用地少,这给搬迁工作带来了挑战。固原市积极引导群众进行补助安置,并配套系列政策,让村民自由支配搬迁费。
2024年,西吉县白崖乡小坡村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18户村民全部选择了补助安置,每人6万元。有的搬到了其他市县,有的留在了本地。马志福一家六口人,领了36万元补助。他花8万元在1公里外的庄子上买了一个二手小院居住,然后买了4头牛、1台农用车,然后用剩下的钱作为本钱,干起了贩运牛饲料的买卖。马志福说,一年收入五六万元,比之前在外打工强多了。
“2023年8月的一个雨天,一觉醒来,羊圈被冲毁了,1只羊被倒塌的墙给压住了。”打那以后,每逢雨天,马志福就没睡过安稳觉。“现在这个房子安全、亮堂,下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笑纹爬满了马志福的脸庞。
固原市自然资源局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补助安置户数从最初的197户跃升至407户,占比由34%攀升至70.5%;2025年,补助安置户数从469户增长至1069户,占比从29%提升至66%。
此外,对补助安置的群众保留宅基地申请权、承包地使用权、村集体经济分红收益权“三项权利”。对选择进城购房的搬迁群众,制定购房优惠等针对性激励政策,同时将商品房去库存、家电家装等以旧换新政策结合起来,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减轻群众购房负担。
发展产业 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搬离故土后,如何保障村民的生活,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固原市及各县(区)党委、政府精准施策,摸索探讨致富路。
泾源县泾河源镇争取到49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资金,在高峰村新建了菌菇基地和养殖园。村民可认购菌棒并交基地托管,享受分红。前几天,村民们都领到了第一笔1400元的分红。镇长禹贵喜说:“菌菇基地年产值可达180万元,村里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要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原州区官厅镇高红村在拆除的旧宅基地上建成1.5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现已并网发电,预计年收益51万元,让“屋顶生金”,助群众增收。
西吉县针对进城补助安置群众,通过技能培训、以工代赈、外出务工等途径,实现80%以上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群众搬迁意愿由第一次摸底的52%转化为目前的100%。截至目前,固原市共有避险搬迁3967户15668人,占全区搬迁总任务的89%,计划3年时间完成,截至目前已有1668户6556人搬迁。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